首頁>教育>

前言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內容與結構2022年3月28日,教育部正式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分設了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服務四個子平臺。

專業與課程服務中心主要提供優質數字資源,教材資源中心為教材開發、選擇、管理和評價服務,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滿足實踐訓練和技能鑑定,教師服務中心提供教培資源。

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用戶遍及六大洲,共143個國家和地區。平臺以第一批上線的2.7萬門精品教學課程為依託,新增850個思政、教育勞動等課程資源和6.5萬多個在線培訓、語言學習等資源。

平臺通過智慧場景創設、數據診斷與管理等方面的建設,為學習者提供一站式個性化服務,促進了在線教學中資源開發、使用、學習和管理智能化[。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目標與任務。重點實現“四化目標”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一是要實現平臺體系協同化,構建基於學生、教師、環境、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協同創新體系,從公共平臺建設、共性知識供給、創新生態建設等多個角度,推動教育資源整合、研發創新協同和應用迭代升級。

二是要實現網絡運維順暢化,要建設開放的應用接口體系,能與各種平臺、終端相兼容,逐步形成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教學服務網絡。三是要實現精品資源體系化,將開發具有正確導向、科學專業、覆蓋廣泛和體系化教育資源,實現與媒體融合高效聯動,與數字生態同步推進,與教育改革深化協同。

四是要實現融合應用常態化,各地各校要把將平臺資源常態化作為學校管理的基本要求、教育督導評價的重要環節,引導教師利用優質平臺資源改善教育教學,使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新常態。

重點完成“三項任務”“國家平臺”的主要任務一是以“專屬服務於中小學、促進教育公平、突出教育公益”為指導思想,系統完善平臺體系架構,重點突出對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持,建立以區域為基礎的教育資源分配和共享機制。

二是以全面育人為核心,整合各類優質資源,拓寬教育資源的覆蓋範圍,促進基礎教育的高品質發展,滿足中小學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構建資源整合和校際關係新模式。三是全面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應用,以“國家平臺”良好的學習空間和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變革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交互方式,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生態[。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功能與特色。統籌資源,匯聚特色“國家平臺”採用多主體省域協同創新機制,在共享國家及教育發達省市、地區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同時,制定了吸引有關機構、社會團體、企業支持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可以整合、創新和突出地方特色優質資源優勢。

其次,省市相關部門和學校可以根據國家資源和本地資源的具體情況進行二次開發,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教育資源。另外,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通過建立一定的教育教學的獎勵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優質資源,深化教改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國家平臺”整合了公共資源與各校個性化資源,可以有效緩解各校之間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促進教育公平。

其次,平臺提供的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師備課效率、節省教師備課時間、減輕教師負擔,深化教學改革。第三,平臺能為學生提供精品化、個性化的優質資源,可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促進人才培養和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技術賦能,融合育人“國家平臺”一方面凸顯了“教育”的內涵,由普通教學資源到教學資源整合、教育教學應用、課程資源育人轉換;另一方面凸顯了“數字”的特性,注重教育資源的數字化,並以信息化手段優化教育資源,創設情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等學習情境;

另外,還凸顯了“智慧”的屬性,學生通過移動學習終端可以隨時、隨地、隨需地在線學習,在虛擬社區進行互動交流,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無所不在的學習空間,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和準確性。

智慧教育平臺與資源建設應用的現狀與發展。智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智慧教育的內涵智慧教育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戰略。近年來,專家們對智慧教育的理解在不斷髮展。

祝智庭教授從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提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通過恰當的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發展,以實現21世紀的創新型、智慧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

黃榮懷教授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認為智慧教育是由學校、地區或國家的一種教育行為。楊現民教授從教育形式和發展階段出發,提出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增強現實等前沿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向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發展,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教育信息化生態體系。

可見,智慧教育是以培養智慧人才為最終目的,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現代教育理論、系統理論為指導的現代教育體系,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智慧教育的發展近年來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日趨成熟,以及教育信息化政策與環境的不斷完善,都為中國智慧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是在政策層面,國家十分關注智慧教育建設。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8年頒佈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都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並分析學生日常學習情況數據,實現教學最優化,智慧教育要實現產學研用的結合等。

其次在研究層面,專家們從體系結構、關鍵技術及模型構建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智慧計算—智慧學習—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圖式”;

黃榮懷教授以智慧課堂環境為視角,構建了“SMART”模型;楊現民教授提出了“一箇中心、兩類環境、三個內容庫、四種技術、五類用戶、六種業務”的智慧教育體系架構等。第三在應用層面,企業及科技人員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

比如亞洲教育網開發了支持廣電網、電信網和互聯網三網合一的智慧教育雲平臺。儘管信息技術進一步推動了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機制、人才培養模式等的變革,但要實現真正的智慧教育路還很長,還需要不斷努力探索。

數字基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撐。數字新基建的內涵教育新基建被賦予全新的時代使命,成為夯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基座”。新基建是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被首次提及,次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初次明確“新基建”的具體內涵與範疇,在《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中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一般被稱為“數字新基建”。

教育新基建的發展中國數字新基建成就卓著,在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許多技術及應用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眾多學者在解讀數字新基建基礎上,從融合新技術、打造新資源、創造新供給、賦能新政策等角度,多維勾勒數字新基建支持下的教育領域發展藍圖。

比如分析教育數字轉型需求、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助力“雙減”政策落地等等。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數字新基建成為決定教育改革風向的核心要素,為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牽引力量。

雖然近年來數字基建已初見成效,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數字基建是一個複雜工程,它的持續推進必須重視樹立教育全局觀,協調發展,努力實現教育公平。數字教育資源的發展21世紀初,中國數字資源建設趨勢呈現多樣化發展。

近年來,數字教育資源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形態和數量急劇增加,具有建設主體多元化、全學段與全學科覆蓋等特徵。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相關文件頒佈,“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實現教育大資源共享共建”“推動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與共享”等成為研究新焦點。

然而數字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仍然存在瓶頸和困難,比如存在數量短缺、供需失衡、“孤島”桎梏等問題。因此要形成有效可行的資源數據流動鏈,提升資源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的資源供給生態,來支撐教育數字化轉型和加速教育改革。

8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大學裡這四種類型的大學生,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負責,看看有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