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我有聽過一個講堂課程,主要針對幼兒溝通這塊,今天整理總結一下分享給大家。

首先這裡有一個關於幼兒親子溝通的自測16問,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嘗試做一下。

這些問題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踩雷”,說實話,我自己其實有“踩雷”好幾條的。

大家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平時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大人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你讓孩子去說,孩子又不願意說。那這有相當一大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由於平時我們不當的親子溝通方式所導致。

那在親子溝通中我們經常會進入到什麼樣的誤區呢?

誤區1:溝通方向單一,只說不聽。

有一句話叫:傾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但是生活中,由於工作或者多方面原因,很多家長往往沒有太多的耐心和時間去聽孩子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在他們看來,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多的就是家長單向的輸出,孩子只需要按照家長的指令去做就好了,至於孩子的想法並不重要。

那這樣的溝通方式無疑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我們總會埋怨孩子有時候不願意跟我們說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因為我們平時不願意聽孩子去表達,不讓他去表達,長期下來,孩子還怎麼願意跟我們去說呢?

我們不光要擅長對孩子說,更要善於聽孩子說,孩子感受到家長在溝通時的平等態度,自然願意和我們分享自己的想法。

誤區2:溝通過程專斷化。

和第一點類似。

父母和孩子溝通過程中,使用最多的是“你應該……”、“你要……”、“你不可以……”等語句。

我們也許有去聽孩子表達,但是往往很少去採納孩子的想法,而是直接否定他們的想法。那漸漸地,孩子也就沒有再和家長溝通的慾望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見解,孩子亦如此,大人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也有表達和說“不”的權利。也許他的想法不成熟,但是我們不要直接否定,要深入地去和他溝通,幫他剖析利弊。

誤區3:溝通方式片面,只看重語言溝通,而忽略肢體溝通。

其實除了語言,我們的肢體,五官都可以是溝通的方式。

多數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的溝通,都是採用語言說教,但是有的時候卻收效甚微,還會被孩子說成嘮叨。

我們不妨加上肢體語言,譬如微笑,擁抱,親吻等等,這樣孩子更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也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誤區4:溝通時機不合適。

很多人著急的時候是不是會不分時間,不分地點的去說孩子?或者是孩子在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老是會湊上去不停地跟孩子說話,又或者是孩子受了委屈,心情尚未平靜,就非得逮著孩子刨根問底……

但是這種時候溝通的效果卻不理想,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溝通時機也很重要。

誤區5:溝通內容缺乏針對性。

家長都喜歡講空泛的大道理,聽得多了,孩子都免疫了。

溝通內容要具化,細化。比如你認為孩子某個習慣不好,希望他能夠改正。那我們就要清楚的告知孩子不好的具體行為,不好的原因,會造成什麼不良的後果,應該怎麼樣去改正。

誤區6:溝通語言敷衍,負面。

我們在忙的時候,孩子興奮地跑來跟我們分享什麼事情或想法,很多家長會敷衍的“嗯嗯、好的、知道了”,其實孩子說了什麼壓根沒聽進去。

一方面我們錯失了一個和孩子溝通的好機會,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也會覺得受到了忽視而情緒低落,次數多了,他們也不會願意來跟我們分享了。

又或者是,平時對孩子的溝通採用很多的負面語言像批評指責,嘲笑等等。

我們不能一味的捧著孩子誇,也需要去適當的批評警醒,但是一刀切的批評卻不可取。

良好的親子關係離不開良好的親子溝通,同時親子溝通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語言發展、思維發展、社會人際關係、學業成績等。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這些親子溝通的誤區。

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秉承:認真傾聽、充分接納、足夠的信任、平等的尊重這幾個原則。

毋庸置疑,對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尊重是溝通的前提,在孩子面前,不以父母的權威自居,平等的和孩子交流溝通,給到孩子充分的理解、信任和接納,和孩子一起分享或解決問題。

孩子在溝通中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自然也會更加信任父母,也會更願意去聽爸爸媽媽的話,更願意跟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的想法。

12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每日一題:你看到這道題時肯定會給學生講,一講你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