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有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識:一個教師入職三年再不“跳”出來就再也“出不來了”。這裡的“出不來”意思是不能成為令大家矚目的優秀教師了,從此之後,學校大概率不會重點培養你,你可能會成為一個平庸的教師。
所以新入職的教師都很拼命,拼命寫課題寫論文,拼命參加公開課展示參加教師技能比賽,抓住一切機會向上發展。
當然,這是一種好現象,因為教師職業需要新鮮血液,需要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但同時我想年輕人也不必如此著急。
因為選送課題論文的數量有限,推選參加公開課展示的名額也有限,總有些年輕人得不到機會,如果得不到機會,就意味著教師生涯的發展無望了嗎?就意味著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了嗎?
其實未必。
我們以前所謂的“出得來”,意思是能上公開課,能亮相,能寫論文,有著良好的教師基本素養,但這些就真的是優秀教師的全部了嗎?其實這些離優秀教師還差得很遠。一個會上公開課,可以把公開課上得很漂亮的教師,未必真的懂學情懂學生,他可能僅僅是一個很好的表演者,而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教師。
一個優秀且功底深厚的教師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在公開課上表演流利的師生對答,能夠構思精巧的環節,也不僅僅是能夠寫出條理清晰,觀點明晰的論文,更重要的是明白學生是如何學習的,能夠敏銳地捕捉學生的學習難點並加以點撥,能夠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給予指導,能夠讓學生學會學習。
而這一切三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現在倡導教師成為專家型教師,什麼叫作專家型教師?固然,教學儀態、教學技能、教學語言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去研究學生,能夠研究學生的學,能夠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規律進行把握並使教學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懂得如何去激勵學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去學習。
真正的教育,教師應該是隱身到學生的後面的。學會在課堂上隱身,讓孩子在你無形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不是上幾堂好看的公開課能夠做到的。當然,並不是說公開課不好,公開課很能鍛鍊一個教師的臨場能力,很考驗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功底,但是僅憑公開課去判定一個教師是否優秀是非常片面的。
現在的公開課,更多的是老師們的“秀場”,有些老師擅長展示,而有更多的優秀教師不善於展示,但是不妨礙他同樣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如果你恰巧也是一名年輕教師,不要著急於你的同齡人都已經獲了什麼獎,得到了什麼榮譽,你更需要做的是向內努力,踏踏實實地研究學生,認認真真地研讀教學著作,把課堂當作你的陣地,當你日復一日地潛心研究,終有一天你的成就會令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