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這是政邦藏書架的第164篇文章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身處大國興衰和世界秩序重建的時代洪流中,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如何引領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行穩致遠?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立足當下的“形”,著眼長遠的“勢”,全面解讀關鍵時刻中國經濟如何實現破局,系統闡述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復甦,深刻剖析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後勁。

文丨張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01嚴峻的就業形勢2022年二季度的經濟狀況可能是全年最不好的一個季度,3月以來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反彈,上海3月中旬出現疫情,3月底採取了封控措施,並持續了7周。這對上海、對長三角、對整個中國經濟都有比較大的影響。所以,二季度的經濟數據應該是全年最低的,增長率為2%—3%的概率比較高。就業方面,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確很嚴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濟確實受到了各種各樣的衝擊,尤其是疫情的衝擊。據我觀察,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面臨著一些變化。首先是大學生的就業意願發生了改變。過去我們的學生都希望畢業後馬上找到工作,但現在相當多的學生對找工作並不急於一時,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慢就業”。另外,他們可能暫時拿不到自己心儀的就業崗位的offer,尤其是在今年。過去我們很多學生手上同時有多個offer,現在這種情況很少了。名校學生的情況相對要好很多,尤其是經濟、管理、金融專業的學生,他們的就業機會更多一些。但在目前經濟比較吃緊的情況下,他們也不見得能夠很容易地拿到滿意的offer。他們需要調低自己的預期,包括對薪水的預期。但我們也看到,現在就業渠道確實變得更多樣化了。過去10多年裡,大學生的出國比例在逐步下降,大多數學生都優先考慮在國內一線城市或者南方的工作機會。可是這幾年我感受到有些結構性的變化在發生,一些學生願意升學,而且學歷深造的機會比10年前更多。現在我們也開始吸納更多的優秀學生繼續進行研究生教育,這本身也提供了緩解就業壓力的機會。上海封控的2個月裡,經濟受到不小的影響。上海本地的就業機會明顯吃緊,而上海的高校又多,這些高校畢業生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他們現在的工作簽約率不像往年那麼高,可能全國都開始出現一種情況,就是高校為自己的學生提供一些過渡性的就業機會,比如學校裡有大量的實驗室,它可以通過市場化的用工方式,釋放一些研究助理的崗位,那麼在市場上找不到滿意工作的學生也可以選擇在校內就業作為緩衝。考慮到今年就業壓力大增,前幾天復旦大學也召開了一個全校會議,要求尋找多方渠道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在今年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裡儘可能找到就業崗位。如果把眼光放得遠一點,現在一些學生延遲就業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無論是出國還是在國內攻讀更高的學位,都是一筆對自己的投資,你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了,將來再就業的時候,起點也會更高一些。對於一些家庭可以提供支持的學生來說,在市場不太好的情況下,與其去找一份不滿意的工作,還不如暫緩就業,用這個時間進一步武裝自己,可以去讀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者修個雙學位,或者是更高的學位,甚至借這個機會到國外讀一個MSc(理學碩士)也行,能夠開闊眼界,增長世面。從長遠來講,這是提升自己的一個機會,為的是將來在就業市場上有更好的選擇,能夠把握住更好的崗位。當然,很多學生的家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支持他出國或者繼續讀一個專業碩士的學位,這確實是一筆較高的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更看重眼前的工作機會。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對時間的折現率不同,有些學生更看重當前,有些學生眼光看得更遠,當然這受到個人、家庭、預算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02就業難的原因由於經濟表現在變差,當前城市調查失業率上升到了6%以上,比前些年5%左右的失業率要高出一個點。但在這6%中,年輕人的失業率比中年人的失業率高出很多,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年輕人的就業意願發生了很大改變。我們現在有大量的城市年輕人,包括高校畢業生,甚至碩士、博士畢業生,在大城市裡不想就業的還是比較多的。那他們幹什麼呢?他們想自己創業,或者希望能有更靈活的就業機會,這樣相對比較自由,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更多,他們不希望是那種按部就班的工作節奏。二是16—24歲年齡段的青年人包含了上千萬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他們的就業率現在確實掉下來了。統計顯示,2022年4月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在上升,有人估計在18%,而且這應該還不是峰值,到了6月、7月可能還會更高。16—24歲年齡段的青年失業率確實能反映經濟的變化,值得引起高層高度關注。事實上,這兩年的青年失業率確實比較高,說明經濟下行對年輕人的影響更大。我們需要從改善經濟基本面和保持經濟增長方面來緩解就業壓力,而且現在確實需要出臺穩增長的政策。不過,我們也不必對18%的失業率做過度解讀,這當中包含暫時性的失業,比如有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就暫時不工作,繼續尋找機會。還有很多年輕人在做微商、做自媒體,自己創業的這些人也會統計在失業率中。而且現在大城市的很多年輕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他們可以在勞動力市場和非勞動力市場之間來回流動,高興了就進入勞動力市場,不高興就退出,選擇在家休息一段時間。但其實他們也在做事情,做喜歡的事情,雖然沒有被納入統計意義上的就業。談到失業和就業,我們可以把眼光放遠一些。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人均GDP水平不斷提高,將來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的時候,勞動力的數量可能已經負增長了,但大城市裡不願意就業的人還會更多,失業率不見得能下來。他可能是在一段時間裡不願意就業,或者在一段時間裡選擇更靈活的就業方式,或者自己去創業。在發達國家,年輕人的失業率普遍都高,在日本也是這樣。我想這恐怕是一個苗頭,也是一個趨勢。當然在中國,我們畢竟還有大量從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或是從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他們的就業意願是比較強烈的。中國正好處在一個大的社會轉型期,來自城裡富裕家庭的或者說家庭背景相對優越的年輕人對這種傳統的就業觀念會有一個顛覆性的反應。但是我們依然有大規模的年輕勞動力在不斷進入勞動力市場,不斷進入就業市場,因此,創造就業還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從趨勢來看,如果對比發達國家今年的經濟形勢,同時也考慮到中國發達地區的一些情況,現在的失業率統計就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重要的是對於就業該如何定義和統計。就業正在變得越來越靈活,就業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正規的就業部門、正規的崗位將來佔比會越來越低。這種情況下,傳統意義上的就業和失業統計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隨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的發展,整個就業市場會變得跟傳統的就業市場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我們有很多年輕人是在平臺就業的,這跟傳統的在公司就業完全是兩個概念,在平臺就業很靈活、很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將來重要的是以什麼方式就業,而不是失業。因此,我們要對更加靈活的就業有一個新的統計方法,而且這個統計的改變,會影響經濟的很多方面,包括宏觀經濟政策。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隨著這個發展的趨勢,現在已經跟過去不一樣,比如社保不再跟你的單位捆綁那麼緊了。你可以脫離單位,在社會上繳社保,這就放鬆了單位對勞動力的硬約束,意味著你進入和退出勞動力市場變得更加自由。03讓子彈飛一會兒談到發消費券或者發現金來刺激消費的問題,我的看法是一貫的,我認為可以發,但也不要指望這個能解決什麼問題。其實在2020年疫情嚴重的時候,當時也討論到底要不要發消費券,或者要不要給家庭發現金。後來政府沒有采納這樣的建議,總體上還是對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實施了財政上的紓困。所謂紓困,包含很多內容,但我一直覺得紓困政策制定得越細,中小微企業享受到這個政策利好的可能性就越小。為什麼?因為太煩瑣了,可能為了拿到幾千塊錢,企業要花很多精力去填表,還要跑很多部門,這樣積極性就不高了。對此,在經濟學家裡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覺得發得少了也沒意思。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但發與不發對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我還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證據來說服自己。給大家發錢的做法,本身是有很大的成本的,但對整個經濟而言能解決什麼問題,我認為不太能給出確定的答案。表面的事情做得太多會掩蓋更重要的問題,現在經濟最緊要的是鬆綁。我們要承認市場經濟,雖說這個市場經濟還不是那麼成熟,還不夠發達。既然很多經濟活動都市場化了,每個市場主體有自己的想法,它應該有權力和自由去從事各種創造價值的活動。但是我感覺,現在無論對於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整個市場環境是不寬鬆的,各種行政約束太多,政府幹預無處不在,包括營商環境等方方面面。要想讓人們有積極性去從事創造價值的活動,市場經濟的環境得特別簡單和自由才行,而且要可預期、可預測,我認為這個最重要。我們有企業家,有很多人願意創業,有很多人有自己的想法,可是這當中有多少人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變成財富創造活動?不能光看註冊一個公司是否容易,更應該看一個公司要生存和發展是否容易,將小做大是否容易。我們要相信市場的篩選能力和糾錯修復能力,不要處處干預。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雖然也面臨自己的結構問題,但它們的市場經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環境比較自由,容易做事,也容易做大事。經濟當中的很多現象都是有它自己的變動規律的,比如在這個階段上一些行業的槓桿率高了,過一段時間這個槓桿率也許就會慢慢地下來。槓桿率高可能是因為正好處在大家通過銀行貸款去進行大規模投資的時候,等到投資形成產能和資本以後,那它就開始有回報了,所以也不見得說它一定是一個巨大的風險。我們對風險的識別需要更為科學,一個沒有風險的市場經濟是不可能存在的。過度瞄準風險、抑制風險,就會讓我們的政策變得短期化,導致政策在時間上不一致,朝令夕改。我們可能需要讓經濟的“子彈”飛一會兒。市場經濟中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時,其實都有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我們要相信市場經濟,因為市場本身就有一個可以分攤風險的機制。很多風險並不見得是壞事,比如在一定的時點上爆發了一些局部的危機,其實並不都是系統性的,它本身有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這是市場機制的一部分。有些企業進來了,有些企業淘汰了,我覺得沒關係。我們要相信,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會越來越豐富,市場提供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不用擔心一個企業被淘汰了,就會造成社會不穩定等問題,因為市場會創造新的企業出來,機會就會變得更多。對商業銀行而言,不能保證每一筆貸款都能拿回來,否則就不叫金融了。貸款放出去也有拿不回來的時候,但只要資產收益率有保障,有什麼關係呢?關鍵的問題是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要有商業原則來指導,才能對實體經濟活動的創造有貢獻。我們要有長期主義的指導思想,這也符合國家長期的發展目標。中國有很長遠的發展目標,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有這麼長遠的目標,我們的政策也應該堅持長期主義才對。本文節選自《大國經濟: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大國經濟: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作者:張軍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推薦語: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身處大國興衰和世界秩序重建的時代洪流中,中國如何走好下一程?如何引領中國經濟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行穩致遠?本書聚焦中國當前宏觀經濟和未來發展的路徑,從新基建、新能源、新消費到產業互聯網、數字經濟、零工經濟,透過複雜的經濟現象,分析背後的本質與動因,將經濟學思維應用於真實生活場景,讓每個人都能理解千變萬化的經濟世界,順勢而為、讀懂時代、把握機遇。

9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建議四五十歲女人:別留這2種髮型,大多數臉型顯老沒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