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這樣一個話題:讓大家來聊聊平日媽媽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壓力。
話題一出來就引來很多網友的吐槽。
有位網友說,自己的媽媽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認為別人做得到,自己應該也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媽媽就會不斷貶低自己。
還有網友說,無論自己怎麼做,父母就是看自己不順眼,不工作的時候,父母讓她去工作;
工作了,父母又讓她去考公;
在家準備考公,父母又說她只知道天天在家睡覺。
很多人都覺得,無論是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面對父母的指指點點。
只要沒有達到父母期望,就會受到父母的冷嘲熱諷,這樣緊繃的家庭關係讓自己壓力很大,甚至不想回家。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個詞:鬆弛感。
鬆弛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淡然態度,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以平和的情緒來解決問題的從容和淡定。
而對於孩子來說,擁有一對自帶鬆弛感的父母,無疑是最大的福氣。
01
緊繃的家庭關係 孕育不出幸福的孩子
知乎上有網友向大家求助,說自己每次和父母呆在一起就感覺很緊張,不知道如何改善。
網友寫道,每次只要有一點點做的不對的地方,媽媽的反應就很大。
有次母親節,她寫了一段抒情文字給母親想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但因為可能文字上有點歧義,母親非但沒感謝自己,反倒生了一整天的氣。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帶孩子旅行的一些經歷。
我帶著孩子在入住的酒店裡吃早點,隔壁也是三口之家,女兒看起來很年輕,剛上大學的樣子。
他們家全程都不怎麼說話,爸爸媽媽都黑著臉,並且每次放下碗筷的時候都很用力,聲音很大,感覺好像在生氣。
後來無意中跟女孩聊了幾句天才知道,因為女孩沒有提前預定景點的門票,爸媽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鬧情緒,女孩怎麼說也沒用。
女孩還說,每次和父母出來都會因為一點點的小問題鬧得關係很緊張,只要出現計劃外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女孩造成的,父母都會發脾氣。
其實,這對父母是在以自己的觀點為第一意志,當他們的預期因為孩子或其他事情被打亂,他們就會不滿和失望,甚至會發脾氣或者冷暴力。
武志紅在《走出人格陷阱》中寫道:
“我們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模式是我們人格的基礎,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面對著每根刺都豎立著的“刺蝟”式的家長,孩子最終只會傷痕累累。
02
擁有鬆弛感的父母 養出“大心臟”的孩子
曾看到一位博主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歷。
博主在飛機上碰到一家人。
這家人一起出去玩,有個小朋友證件過期上不了飛機,媽媽就陪著小朋友回家了。
這個媽媽可能忘了家人的行李都在她名下託運。她沒上飛機的結果是所有人的行李就都被退回了。
聽到這裡,博主已經緊張到有點噁心了,但是這家人非常平靜,打了個電話叫人拿行李,再給他們快遞過去。
他們全程都很淡定,沒有人暴躁,更沒有人互相指責,就很平常地解決了。
這家人身上表現出的鬆弛感,讓博主驚訝又羨慕。
活得鬆弛的人,一般都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的事情沒有按照預期發展,他們也能理解和包容。
英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比昂曾說:“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容器功能。父母有空間去涵容孩子,孩子也會發展出一個空間去涵容別人,這個能力就是涵容力。”
鬆弛感,它不是佛系,更不是擺爛,而是一種以高涵容力為前提的淡定氣質。
在歌手甦醒的媽媽身上我也看到了這樣的氣質。
甦醒小的時候很頑皮。有一次,他爬到了媽媽身上,使勁捏著媽媽的臉說:“媽媽,你長得真像一隻河馬!”
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責備他,只是笑眯眯的看著甦醒,覺得這種說法很有趣。
從那以後,甦醒就真的把媽媽喚作阿河,還這樣叫了很多年。
這也給了甦醒十足的底氣,因為不管自己做的好還是不好,都可以被父母理解和接受。所以自己不用有任何顧慮,放手去做就好。
家庭關係的鬆弛感,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情緒穩定和互相包容,體現出父母對孩子犯錯的容錯能力,也體現出家庭的凝聚力與抗風險能力。
有鬆弛感的家庭,才能養出“大心臟”的孩子。
03
放鬆下來的教育 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心理學上有個費Stinger法則:指的是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也就是說,當事情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時候,我們是任由情緒爆發怨天尤人,還是去控制糟糕的情緒,其實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而我們在這一念之間所作出的選擇卻會決定事情的最終走向,也會影響家庭關係和氛圍。
如果想要打造有鬆弛感的家庭氛圍,不妨嘗試下面幾個方法。
① 緩解自己的情緒
教育專家付立平告訴我們,每當孩子的表現讓我們瀕臨暴怒邊緣時,只要能及時覺察情緒,找到爆發的原因並且轉移注意力,憤怒就會消失一大半。
之前讀到過這樣一個話題:孩子惹你生氣時,你有哪些控制情緒的方法?
有人說:“我控制情緒真的就靠深呼吸,數123,但是是真的深呼吸,好像用空氣來了次靈魂的洗滌!”
還有人說:“可以試試在心裡默算數學題,不能1+1這種太簡單的,要算21/4這種的,你的大腦會慢下來,情緒也會緩解。”
有個爸爸甚至分享了自己的絕招:“在家裡準備大量現金,一生氣就開始數錢,肯定管用!”
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及時緩解壞情緒。
② 和孩子說沒關係
記得小時候有次在同學家玩,玩到中午,玩到中午的時候在她家吃包子。
同學因為跟我打鬧,包子沒拿住,還沒怎麼吃,就吧唧一下掉在地上。
我們都楞住了,我心想這次完了,估計要被罵死了。
結果同學她媽媽就開始哈哈大笑:“你看看她,才啃了兩下皮兒,一口肉餡都沒吃到!沒關係,再拿一個呀!”
她媽媽沒有用指責的方式,反而是非常輕鬆地接納了這件事。
面對失誤或者失敗,與其攻擊孩子,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部分。
父母給予孩子的理解和包容,也許看似平常,但日積月累下來,終能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莫大滋養。
哲學家叔本華曾提出刺蝟效應,指的是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為了避免互相刺傷,他們必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跟孩子相處,也要學會保持適當的距離,你靠得太近,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還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給孩子的生活適當留白,允許他們能在獨處的時光裡認識自我,他們就能以最舒適和放鬆的狀態去實現自我成長。
鬆弛感,是在一次次被接受和被允許中慢慢養出來的。
薩提亞女士曾說:“接納我還不能做的,欣賞我已經做到的,並且相信走過這個歷程,終究可以活出自己,綻放自己。”
給自己的生活一點鬆弛感,不為難孩子,也不為難自己。
這便是人生中最難得的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