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前言

在高校運作慣性和中小學應試壓力下,雙方協同質量與建設標準之間極有可能存在落差。為此,本研究圍繞“合作共同體”這一核心,以實證方式分析了教師發展學校的實踐成效與存在困境,以期對提升協同質量有所啟示。教師發展學校已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概念與運作體系,成為促進教師教育一體化、終身化、專業化,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場所,已有研究為探索提供了堅實的學理依據。

(一)滿足利益訴求:高校理性選擇聯姻

學校在合作共同體建設初期,許多高校為提升教師培養的影響力並充實優質實習基地,忙於數量擴張,缺乏師範生培養數量、實習生交通住宿、教師掛職與指導等方面的縝密考慮,造成“我(校園長)想讓他們來,但他們派不出人來”的窘境,合作共建力不從心。“利益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實踐行為的核心影響因素”,雙方要基於等級評估考核、教師教育質量提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共同利益,構建互利共贏的長期合作關係,破解高校資源供給不足的困境。這需要高校(尤其是職教類師資培養高校)和中小學雙方聚焦共建質量,全面摸底教師發展學校的數量需求,充分考慮中小學共同體的地理位置、辦學質量、學科優勢、見實習條件、師範生容納量等因素。通過合理設置TDS數,由高校教務部門對師範生實習、高校掛職教師、帶隊教師派遣、實習培訓經費、科研資源開放等進行統一管理。在充分的資源供給和動態調整中監控TDS共建共管共研共商質量,向標杆式教師發展學校邁進。

(二)延展協同領域:雙方加強教科研交互合作

高校在全程參與師範生實踐指導、全面參與基層學校教育科研等共建領域正持續奮進,但離基層教師對教學轉型、課程提質、科研賦能的預期仍有較大差距,反映了教師發展學校協同載體缺乏設計、合作深度不足的問題。為此,雙方教師要全力拓展協同合作領域,探索基於異質需求的“多層級教師培養基地”等載體,使合作內容深度嵌入教師現實需求中。如,可建立名特優教師培養基地、骨幹教師培養基地、青年教師培養基地、師範生優質實習基地等多種平臺,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師範生實踐課程教學等不同側重點的共建合作,實現合作授課、合作指導畢業論文、合作指導教育實踐、合作開展教育科研等的深度融合,增進合作內容的認可度。通過教研、科研、師訓多通道帶領一線教師成為教育實踐的研究者和思考者,從而使教師發展學校成為研究基礎教育的重陣。

(三)培養“德能思”兼者:錘鍊新教師的批判思維

儘管中小學都選派了優秀教師和班主任擔任指導教師,優化實踐課程與實習手冊,使師範生能夠快速“上手”課堂教學。但除了教學實踐性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外,更應當關照師範生和年輕教師德育能力養成,創新全方位、全流程的教師教育師德實踐課程與教學體系,以師德高尚教師感召新手教師的師德,鼓勵他們以師德典型為楷模,提高高尚師德養成的自覺意識。教師發展學校中的指導教師、師範生、新手教師要共同關注當下教師教育培養所面臨的一項重大威脅,即在教師培訓和課堂教學中對工具性和實用性因素的過度強調將貶抑師生的批判性的、智識的工作。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不應只被視為獲得專業訓練來有效地實現可能是為他們而設定的任何目標的執行者,而應被看作是自由的男性和女性,尤其獻身於智識的價值以及提高年輕人的判斷能力。因此,教師發展學校必須承擔起“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的啟智職責。在合作共同體中,以研磨式教學、反思性實踐、批判性思維等方式共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問題探究意識、複雜思維品質,使其成為更具思想性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群體,方能承擔起培養創新人才的職責。

(四)完善政策補給:在審思中健全考核激勵體系

調查發現:TDS運行機制雖已基本建立,但合作效果的自我評估機制、協同參與者激勵政策力度仍顯不足。需要三方在不斷審思中構建激勵教師深度參與的支持體系,使共同體有持續發展的內生活力。高師院校應鼓勵教師紮根中小學,建立健全教師實踐鍛鍊制度,完善教師基層掛職和實習指導的工作量折算體系,將TDS建設績效納入學科研究類教師晉升和師範專業認證的考核要素;實施師範生培養“兩雙策略”,即師範類專業的校內校外“雙專業負責人制”,師範生培養的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雙導師制”。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與高校溝通,對接師範生實習需求和TDS共建需求,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師範生就業和在職教師培訓管理者的樞紐作用,強化專項經費支持,建立區域性優秀指導教師獎勵制度、教育局局長共建聯繫制度、教師發展學校推進工作專家指導組制度等扶持性政策,使TDS成為本區域優秀師資儲備和培訓重地。基層學校要加大TDS指導教師在績效考核、工作量計算等的政策傾斜力度以及專業發展培訓方面的優先權益。

(五)追尋文化互助:建立理實交融的研究共同體

在雙方協同實踐中,學校指導教師仍處於相對弱勢,被動跟著高校駐校專家的研究需求走,自身的實踐智慧還無法得到理論昇華與充實,本質上是學術文化與實踐文化尚未實現平等對話與互助。因此,TDS建設雙方要從教學共同體轉向“教學研合一”共同體,建立同儕教學研究制度,以研究的視角厚實一線教師的學術底蘊、豐富高校教師的實踐素材,力求學術文化與實踐文化的融合互補。通過成立多層級教師工作室、高校設立面向教師發展學校的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省市級教師發展學校專項課題、學術大講堂等載體,創生兩種文化互助的研究共同體,在教學研實踐中實現文化互融相長。

同時,高校教師要以“去專家”的合作者身份走進中小學現場,以課題組招募、工作室團隊組建、教育疑難問題攻堅等途徑,在理論實踐一體化研修中引領教師掌握實踐智慧的表達方式,以行動研究的範式去解決課堂教學、教師培訓、實習生指導中的真實問題,賦能一線教師教學思辨和學術涵養的提升。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支持下,高校和中小學深度共建教師發展學校,以合作共同體理念為引領,相互支持、攜手投入,持續完善中小學教師三方協同培養模式,提升職前職後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將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保障。

結語

教師發展學校要真正成為協同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合作共同體,高校與中小學應以“更加親近的姿態”彰顯合作誠意,在多元協同中實現互惠多贏。

11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人口總數或告別世界首位?二胎效果不佳後,國家面向住房“出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