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很多年前就讀過竇桂梅老師的文章《我欣賞這樣的語文課》,今天再次展讀,發現她十多年前提出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依舊閃爍著光芒。

文章以周益民老師執教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兩個教學片段為例,分析周老師上課流程——“描述、初讀、感受、交流、誦讀”,這樣的流程被竇老師稱為“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了。然而,正是這樣沒有現代化的輔助手段,不是簡單地告訴 學生“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是完全用對話,正視學生的關注點。周老師沒有把知識、技能看成是凝固不變的東丁、而是承認其不確定性,通過批判、創造性的思維建構出新的意義,充分體現 了“探究本位、學生中心”的課程理念。

在很多時候,我們讓學生回答問題,總是期待著向自己預設的方向發展,生怕他們的思維“越了雷池”,生怕他們自己的答案在統考時被“打個大大的叉”,所以,我們習慣性地使用PPT呈現“標準答案”,把學生的“回答”統一到“標準答案”上來。

這,無疑會抹殺一些富有創意的思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精神的形成都有不利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也很無奈,在閱卷的時候,大多數還是依據“評分標準”來處理的,因此會出現,有的班學生組詞“千篇一律”,仿寫句子“大多雷同”,甚至作文也出現幾十個學生寫出“同一外貌”、“同樣一件表現關心自己的事例”,當然,這個班的成績往往不會太差。但總讓人覺得這樣的訓練似乎有些不夠妥帖。

文章中提到“技術的先進並不代表理念的先進。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動其前進的不是技術,而是思想。”由此看來,我們當老師的,不只要“掌握先進的技術手段”,更重要的“精於思考、厚實底蘊“。

在享受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好處的同時,我們教師更要在技術之外的內容上下功夫。如何多留給學生一些讀文會意、質疑交流的時間,如何拋開“標準答案”的羈絆,如何保護學生“好奇與不滿”,這些都是我們“思想”的一部分。

其實,《我欣賞這樣的語文課》一文主要是針對一些“眼裡只有聽課專家,而沒有學生”的“公開課”來說的。現在,反覆“磨”過的公開課,早已是許多人“技術與思想”的結合了,上課也只是表演的過場了。

不能讓技術牽著我們走,不能為展現自己才華而將課堂變成表演給“優質課專家”看的舞臺。“眼裡有學生無專家”,讓公開課有“家常課”的心態,也許課堂不夠華美,但很真實,即使有磕絆,依然能給人以啟示。

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公開課。#公開課#

7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未來3年,上千萬一線城市的中產階級,或許會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