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如果有一種課程,能讓孩子5分鐘看完10萬字,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近日,這樣一種號稱“量子波動速讀法”的課程在網上引發熱議,課程宣稱:學生不需要人眼觀看,利用HSP高感知就可以讓人1-5分鐘內讀完一本10萬字的書籍。

“量子!波動!”,聽上去是不是很高大上?縱然培訓費高達3-5萬,卻依然擋不住家長們追求高科技,不能讓娃輸在起跑線上的決心。

全國多地出現了類似的培訓,生意火爆,甚至北京的某些培訓機構還進行了比賽。

面對記者的質疑,培訓機構的人說:“這個是物理學的量子糾纏,光的波粒二象性,學生翻得越快,和宇宙的距離就越近。”然而面對這些看似科學,實則連自己也稀裡糊塗的解釋,工作人員自己也忍不住笑起來。

有網友表示:我用吹風機呼呼吹,是不是很快到宇宙的中心?

浙大物理系教授更是對這種炒作嗤之以鼻:“哪有這種事情!”

面對如此低劣的騙局,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會受騙?

是因為他們見識淺嗎?並不是,很多高學歷父母也同樣趨之若鶩。

騙子之所以這麼囂張,不過是抓住了家長們“焦慮”的心理。看到孩子的同學報了幼小銜接,就不淡定了;班裡的大多數孩子報了奧數,就立即跟上,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後半步。

這種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焦慮心理,不僅讓很多家長們失去了最基本的常識判斷,也讓騙子有機可乘,收割智商稅。

為什麼家長會受騙?

其實這種類似的騙局早就屢見不鮮。

在成都,也有多家教育諮詢機構在推介包括“量子波動速讀”和“矇眼識物”在內的課程。

山西有一家機構推出全腦培訓,號稱孩子在訓練之後,眼睛會像攝像頭一樣拍下看到的內容,快速記憶,矇眼識字,靠嗅覺辨顏色。

這種看似正規的培訓機構,卻並沒有在教育局備案,完全屬於違法行為。

這樣的培訓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偽科學的世界裡,讓孩子培養錯誤的世界觀。

曾經風靡一時的號稱能讓孩子成績快速提高的“聰明藥”,讓很多家長都趨之若鶩。

《新京報》曾刊登了一篇文章《會上癮的“聰明藥”》。文中的案例讓人觸目驚心。

高考在即,學生小田的媽媽為了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無意中聽到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吃“聰明藥”,不甘落後的她也買給了自己的兒子吃。

誰知小田斷藥後,戒斷反應痛苦難熬。

為了擺脫痛苦,小田從網上來路不明的藥販子手裡購買藥品,服用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失眠、脫髮、臆想等嚴重精神問題。

她總感覺有人在跟蹤自己,要殺害他,每天放學要媽媽來接才敢走。

最後,小田不僅沒有走進夢想的重點大學,反而走進了戒毒中心。

這種叫做利他林的神經類興奮劑,吃了它,能夠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打瞌睡、長時間專注於一項枯燥無味的事情中,可是吃藥上癮的孩子,一旦停藥,失眠、焦慮、精神性障礙等一系列副作用隨之而來,讓人跌入更大的深淵。

可就算這樣,每當高考臨近,就會被無數家長買來給孩子提神。

一切騙局的背後,是家長們無法安放的焦慮和對成功的執著,家長們把難以預計的風險,看做一場望子成龍的軍備競賽。在這場競爭中,迷失的不僅是父母,還有涉世未深的孩子。

有時候,教育的問題折射出了太多的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攙入的憂慮太多,繼而變成一種全民焦慮的情緒旋渦。

焦慮的背後是輸不起的家長

因為焦慮,很多家長失去了基本的常識判斷,而焦慮的背後是很多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人這一事實。

《飛馳人生》中沈騰飾演的張弛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沒有想贏,我只是不想輸”。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中年人的淚點,也是很多家長焦慮背後的原因。

很多時候,往往不是孩子輸不起,父母們其實更害怕輸。

匯豐集團(HSBC)在《2017教育的價值報告》指出:中國教育支出比例高達57.2%,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貴;而且超過30%的家長把個人時間全心全意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資料背後,隱藏著300萬家長的焦慮。

能給孩子提供好一點的資源,一切代價都不是代價。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則“為了孩子上幼兒園,媽媽陪睡校長”的新聞上了熱搜。

上海一名媽媽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的私立雙語幼兒園,竟然答應校長的陪睡要求。不僅如此,校長還以孩子的入學名額相逼,希望發展成長期的情人關係。

這種荒唐至極的要求,很多家長卻覺得:沒有“途徑”的話,可能花100萬都進不去,就睡一下而已,這算什麼。

這樣的想法讓人不寒而慄,父母“賣身”、“賣腎”給孩子換來的學校,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孩子沒有完成父母的期待,就會產生因為成不了大人心中的好孩子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甚至形成強迫型人格障礙。

香港TVB電視臺曾經拍了一部名為《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節目透過追蹤孩子不同學習階段的真實家庭,窺探了香港近年來教育生態的轉變情況。

片中一位大肚媽媽因為抱著讓孩子自由成長的想法,而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在幼稚園的面試中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Irene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因為1月份出生的寶寶比其它月份的寶寶智力發展要快一點,所以,要上這些學校,就得算好什麼時候受孕,孩子什麼時候出生!

還有一位媽媽說,不讓孩子學琴了,沒什麼用,越是沒有見過的樂器越好,最好是表演級,最好是進小學前取得表演級。

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贏,不惜一切代價進名校,潛意識裡希望孩子通過精雕細琢,最後統一成為無差別的“學霸”、“牛娃”,至於孩子需要什麼,他們的興趣在哪裡,統統被父母忽視。

他們真正有天賦、卻未被名校認可的那些天資,被家長像對待旁逸斜出的枝蔓一樣,一一修剪。

然而,天才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孩子都會成為最普通的平凡人,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讓孩子被父母的高期待捆綁,才是為人父母最該做的事。

網上有這麼一段話:教育的最高目標,其實是培養一個沒病的孩子。

“有病”的教育,是讓孩子終其一生走不出他人的期待,迷失自我;而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從內在找到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

深以為然,我們想讓孩子真正成為的那個“人”,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有記者曾經採訪過一個讀初中的美國男孩,男孩媽媽說“你不應該規劃孩子的人生,也沒法規劃,你能做的,無非是誠心誠意地關注他,然後在他真正喜歡或擅長的事情上,家長稍微站高兩三級臺階,給孩子一些引導,或提供點支援與資源。”

我想這才是對教育的貼切註解,家長們不會守著一張成績單,在孩子升學的節點去逐個“戰鬥”,而是進退適度,幫孩子找到一個真正適配的環境,尊重孩子的差異,引導孩子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讓孩子成長。

而那些贏在“起跑線”的孩子,無一不是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在哪裡,並且將之當作終身愛好,甚至職業,在追夢的過程中全力以赴。

在對的教育中獲得成長的孩子,向外可以與人為善,也懂得遵從內心、勇於探索;

向內,可以建立好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經歷孤獨、逆境,也有能量從中獲得滋養。

這才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應該有的樣子。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山西大學舉辦2019“哲學·文化與社會”國際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