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材的第一步,而關鍵就在於小學階段。"給所有家長提個醒,信任老師,尊敬老師,讓老師放手去管;不護短,不偏袒,不溺愛;肯吃苦,有目標。這樣的孩子一定有出息!
做父母待孩子要有愛心、耐心、信心,愛心要有度,過度的愛就是溺愛,耐心就是持之以恆,就是心貼心的陪伴,信心就是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天生我才必有用,要因勢利導,挖掘潛能,使之成為有用之人。
作為一名多年的小學教書匠,我敢打賭說:不同的孩子,智力差別大著呢。
我家三個孩子,學習能力明顯不一樣,剛開始我也不服,不相信大女兒會有應用題和圖形這方面的學習障礙,我是從一年級開始就沒放棄,學校老師講得她完全不懂,回到家我每天講,每天教,期盼著升升年級開竅了就好了,現在五年級了,她還是一竅不通,我也從一開始的歇斯底里絕望到現在慢慢的接受,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我只能陪著她慢慢的一步步的走,一點一點的學,沒有其它任何捷徑!和大女兒比下面的兩個妹妹就完全沒問題,學習不用我操心,課堂上老師教的都理解,我只負責督促她們寫作業和檢查作業。所以從我家三個女兒就可以看出來孩子之間的個人差是沒有辦法的,我只有努力做到挖掘出她們自己最大的潛力。
我有個遠門侄孫,父親小學文化也非常土氣莊稼人,母親性不夠用不識字,可孩子讀書讓人佩服,去年新鄉醫科大學畢業又考上昆明碩士研究生。家庭貧窮,孩子上初中家庭離學校有25里路,每逢星期或假期來回都是自己用步行,從來沒有接送過,也沒坐過其它交通車輛。窮人孩子能成材。
這個我表示異議,我認為更應該抓好胎教和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只有養成好習慣,打好大廈的基礎,這樣才有利於小學階段的學習,而後是中學大學碩學和博學,君不見傷仲永,就是幼兒園階段方向錯誤,導致小學學業荒廢,成為教育界的失敗經典案例,貽笑千古大方。
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家長不能放任自流,而是鼓勵孩子上課認真聽講,學會在書上做筆記;回家後快速及時地完成作業,且保持字跡工整,複習預習一步都不能少;發展自己的優勢科目,培養所有科目的興趣;學會抓重點要點,不重要的細節要學會捨棄。
越在一二年級,越要規範好孩子的學習態度,理順學習方法,建立學習習慣,到了中高年級,甚至初高中,孩子就會感到得心應手。
我想說的是:一個班級幾十人,孩子還是有智力、天賦差異的!不可能一樣!天資聰穎、習慣良好的孩子稍加引導即是優等生,資質一般的孩子如何引導才是我們要關注的!
學習習慣的建立,學習時間的安排,社交能力的發展,性格的塑造變化在小學期間都會有一個飛躍式的成長,而在12歲之前,孩子還對父母的話可以虛心接受,不抗拒,如果父母引導好了,這人生中短短的6年,卻可以為孩子未來的幾十年奠定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