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一直是父母最為關心的事情。
陪寫作業、糾正錯題、制定學習計劃,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學習盡心盡力。可有些時候卻事與願違,好像父母越操心,孩子就越沒興趣學習。
殊不知,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很有可能不是別的,而正是父母自己。
5句讓孩子"討厭學習"的話,多少父母會脫口而出,不知不覺中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他就不是讀書的料"不少父母堅信"天賦"說,覺得孩子讀書好不好,要看有沒有天分。如果有幸生出一個有天分的孩子,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可是,在忙忙人群裡,智商卓越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有些家長一旦孩子成績不好,就覺得"不是讀書的料",不僅心裡這麼想,甚至還會當著孩子面說出來。
我有一次去親戚家做客,給孩子帶了一套小朋友都愛看的故事書。孩子姥姥十分客氣,連說我們來玩就行,還花什麼錢買東西,並且下意識說"哎,我們家這個就不是讀書的料,你們以後別破費了!"
老人明明是一片好心,卻不知不覺中給孩子打下不好的烙印。
"不是讀書的料"這句看似輕飄飄的抱怨,卻能給孩子傳遞兩個資訊:
· 我不喜歡讀書,是有原因的,這不能怪我;
· 我讀書反正也讀不好,乾脆不努力算了。
孩子的人生明明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無數的可能,卻生生被家長自己給掐斷了。
"你太笨了,這都不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孩子寫作業要父母在旁邊作陪,成了一種"標配"。
老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學習桌前無慈母",卻在很多家庭裡上演。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http://timg.juduo.cc/2020/12/6f9b1c76330444a7ae2caa0a953bbaa2.jpg)
很多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陪著陪著就暴跳如雷,然後"口不擇言":
· "這都不會,你是豬嗎?"
· "你太笨了,這也能做錯?"
煩躁的父母發洩了一時的情緒,但是也打擊了孩子的學習動力。
經常說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牢牢地記住那些負面詞彙。久而久之會喪失學習的信心,變得自卑起來,甚至可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當孩子一遇到學習困難時,想到的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縮逃避。
"不認真讀書,你就只能撿垃圾"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教誨":你要是不認真讀書,長大就只能撿垃圾了!
聽起來是一句"至理名言",畢竟讀書確實是不少人改變命運的途徑。一個普通的孩子,只有好好讀書才有可能實現跨越。
![](http://timg.juduo.cc/2020/12/892101de9b5a4652b6c55ed13e77e10a.jpg)
可是仔細想一下,這句話又傳遞了一種負面資訊:你要是成績不好,你這輩子就完了!
對於"未來"是什麼樣,孩子根本想不了那麼遠。
一方面,他們理解不了"撿垃圾"是什麼。網上有個影片:
一個小男孩不想寫作業,正在哭鬧,媽媽問"你是要讀書,還是要撿垃圾",懵懂無知的孩子回答"撿垃圾"。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裡,會覺得"也不差啊,還可以到處玩"。
另一方面,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雖然孩子還不清楚撿垃圾意味著什麼,但能從父母的表情裡知道,一定不是一個好事情。
有的孩子成績不太好,一想起這句話就覺得"我這輩子大概就這樣了",出現自暴自棄的想法,乾脆放棄好好學習的念頭。
"你只要認真讀書就夠了,別的什麼都不用管"現在很多年輕父母,恰好是"獨生一代",不少都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
那個年代家裡只有一個小孩,自然是被捧在手心裡,父母把家務都包乾,只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學習。
然而,這樣的教育狀態真的好嗎?我相信很多年輕父母是吃了這種教育的虧的。
"只要認真讀書就夠了",看起來是給孩子減輕負擔,在生活上,不需要他們操一點心。但實際上,是把所有壓力都轉移到一點上了。
學習就是最重要的任務。但是儘管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學習依然不好呢?留給孩子的只有深深的自責。
孩子的生活絕不僅僅是學習,孩子的未來也絕不僅僅只依靠學習。
孩子的學業不應該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只懂得死讀書的孩子,一定沒法成為"尖子生"。只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增加生活閱歷,才能讓學到的"死知識"被吸收消化。
說到底,孩子對學習有多大的熱情,很大程度依靠父母的引導,而不是要他們自己去誤打誤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