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交流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是最重要的橋樑。但很多時候:三言兩語,孩子就跟父母把天給聊死了。
葉一茜與女兒森楪的聊天,怎麼這麼像日常我與女兒的溝通?
葉一茜與森碟一起看了電影《哪吒》,母親滿心期待與女兒有一個深入的靈魂交流,但卻被女兒簡短的幾句話給打斷了。
![](http://timg.juduo.cc/2020/12/daf9b0adc79c49389b8a567c9a33b4cf.jpg)
葉一茜想開啟孩子的話匣子,再透過女兒的回答,走進女兒的世界,去看看女兒如今的想法與狀態。
但森碟的回答一般都是:“好看、還行、都喜歡!”這些簡短而封閉性的話題,這讓葉一茜如何以應對呢?
相信這些,很像萬千父母與兒女溝通的日常吧!
父母總是期待每一句話,孩子都可以積極而熱情地回覆,這似乎也是母女兩感情好的一個標誌。可兒女們卻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沉默寡言起來,不願意再跟父母袒露心事了。
那到底是孩子們變了,還是父母們變化了呢?
其實,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與孩子一樣,也是需要不斷的成長與進步。不然,孩子“跑”得太快,父母就追趕不上孩子的成長步伐了,慢慢地,彼此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這樣孩子就不願意跟父母深入溝通了,因為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所以,父母要不斷地精進自己的溝通技巧,並且施力在最重要這三個“穴位”上,讓孩子更願意敞開心扉,與父母深入溝通。
1)父母要做到“少說多聽”四個字。
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走彎路,所以為了這一目的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指揮孩子做事情,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孩子只是個孩子,他們的想法都是不成熟的。
有的孩子不聽,父母還會喋喋不休地說教,那麼這樣以來,孩子怎麼可能還會願意跟父母溝通呢?
溝通大師戴爾卡耐基總結了溝通的要領是: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
![](http://timg.juduo.cc/2020/12/bf0308f049f14f01b3bdf4ff12b31b8e.jpg)
也就是說,我們與孩子溝通的重點不僅僅在於你“說”,而是更側重於是你如何去“聽”孩子說。
如果父母想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最簡單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安靜,閉上自己嘴,全身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
2)尊重與理解,是溝通的橋樑。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看到、被尊重、被愛,這是人性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孩子最大的期待。
最近,一部國家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面有一個問題少年名叫:澤清。
14歲他沉迷網路遊戲,輟學在家的時候,家裡的門都被他砸出了大窟窿,他還曾經毆打他的母親。
卡耐基還曾說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的障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讓他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孩子的心何等孤獨,他才會如此期待自己被別人看到,哪怕是壞的一面也無所謂!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尊重與理解,才是親子溝通的橋樑。
家長不僅僅要看到外在的孩子,還要很有耐心地觀察孩子的內在。我們要尊重、理解孩子,才會讓孩子有“存在感”,他們才會願意與我們繼續交流。
3)鼓勵孩子真實地表達自我,並且要接納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媽媽,我長大的理想是當一個農民,”孩子滿心歡喜地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沒出息,你要氣死我嗎?你下次再說想當農民,我就打你!”母親大聲地斥責孩子,對於孩子的這些“奇怪”的想法,父母總是會第一時間制止。
第一次,孩子只是弱弱的感覺,自己好像被什麼東西紮了心。可是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問題,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著“制止孩子說話”,孩子就學會了另一件事情沉默。
孩子一旦沉默,想要再度恢復與父母的熱情溝通,就會變得很困難了。
所以,想要與孩子保持順暢而高效的溝通,父母要剋制“否定、打擊”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表達出不一樣的觀點與想法時,不要急著制止,要寬厚而溫柔地接納,並且適當地引導孩子深入思考,讓孩子暢所欲言。
如此,孩子的未來才可能不一樣。
溝通本是世間最美妙的事情,特別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願所有的大家都與孩子溝通順暢,彼此的心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