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很快就要到期末了,孩子們放假回來以後,父母難免要頭疼一件事:如何催孩子去寫作業!

學習了一學期,孩子肯定累了,放假了先玩2天,父母不會說什麼。但從第三天就開始嫌棄孩子了:“一放假就是玩,還不趕快去寫作業!”

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做事太被動,父母催一催,他就動一動;父母不催,孩子很少會積極主動去做。於是,很多孩子到了開學前一天,才火急火燎地趕作業。

做事情拖延、沒效率,不僅影響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老闆給了兩個星期準備材料,你卻直到開會前才匆匆忙忙找人核對。

然而,也有一些孩子是一放假就寫作業,從來不用父母催促。這些孩子是怎麼想的呢?

01一放假就寫作業的,往往是這3類孩子

①安排好了假期遊玩計劃

在放假之前就計劃好了與家人或者朋友外出遊玩,因此一放假就把作業都寫完,然後就能毫無負擔地玩耍。這類孩子做事情效率高,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該學習就認真學習,同時勞逸結合,課餘時間也能好好享受。

②提早寫完去參加輔導班

還有的孩子是為了去參加興趣班或者補習班,不得不提早把作業寫完,不然假期作業再加上輔導班裡額外的學習任務,會讓孩子應付不過來,過於勞累。這類孩子有比較強的上進心,也懂得做好學習規劃,不浪費時間。

這類孩子一放假就寫作業,但與上兩種不同的是,他們不會早早把作業都做完,而是每天有定量的學習任務,比如每天寫兩頁數學題,一篇閱讀理解, 20個英語單詞等等。每天做一點,在開學前做完,保持學習的狀態。

無論是寫完作業去玩,還是參加輔導班,或者每天完成學習任務,都是孩子自主選擇的結果。這就是孩子積極主動的內在動機,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不需要被人催促,能夠自覺主動學習。

02孩子缺乏“內在動機”有哪些負面影響?

①對人依賴性強

“你為什麼選這個專業?”“我也不知道,爸媽說這個專業好。”缺乏內在動機的孩子,從小就被安排好一切。因此,對父母依賴性強,沒有主見,只會人云亦云,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缺乏獨立性,難以獨當一面。

②習慣推卸責任

被動的孩子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習慣推卸責任。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教不好,而不是自己不努力;房間太亂,是因為父母不幫忙收拾,而不是自己太懶;沒有人跟自己交朋友,是因為別人不好,而不是自己內向。

④越獎懲越被動

有的家長會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比如考了100分獎勵100元,考不及格就不許出去玩。然而這些都是外在動機驅動,短時間內或許有效果,但是長期來看,缺乏內在動機的孩子越獎懲越被動。

03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個“CAR”心理需要模型,其中:

“C”是勝任感(competence)

“A”是自主感(autonomy)

“R” 歸屬感(relatedness)

他們認為,如果勝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感這3個基本心理都能得到滿足,就能促使孩子從“外在動機”驅動變為“內在動機”驅動。

勝任感

當孩子透過自己的能力完成某一件事,會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勝任感,這種激動和喜悅的情緒,會促使孩子更積極奮進,就像打遊戲一樣,不斷通關升級。

並且,當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某一件事情,父母要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這樣能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內在動力。

自主感

很多父母都喜歡為孩子安排好一切,掃除成長道路上的障礙,他們以為這樣能讓孩子順風順水地長大,然而孩子只是被動地照著父母的計劃長大,幾乎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父母要適時放手,給予孩子主動權,避免孩子形成依賴性,長大後變成“巨嬰”或者“媽寶”。

歸屬感

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做事情不熟練,或者思考問題不成熟時,有的父母就會打擊和否定孩子,這讓孩子的信心很受挫,難以激發內在動力。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多多鼓勵和支援孩子,讓他獲得個歸屬感和安全感,才能勇敢地去嘗試。

說給父母聽:

家長在抱怨孩子做事太被動、不夠積極之前,有沒有想過自己平時是不是總是為孩子計劃好一切,或是為孩子“收拾爛攤子”,以至於讓孩子養成了依賴父母和推卸責任的壞習慣。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這是你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利用“CAR”心理需要模型,滿足孩子的勝任感、歸屬感和自主感,培養孩子學習積極性,就能夠少操心。#中外養育觀念#

————————

20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三部曲之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