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孩子講愛好、見識、動手能力、社會閱歷、自我決策、挫折體驗的重要性,最讓你無奈的回答是:我媽不讓我去做!如果你和他媽說,他媽最讓你無奈的回答是:考試用不上,老師不讓學生這麼幹!如果我跟老師說,老師最讓你無奈的回答是:考評指標裡沒這個,學校不讓你這麼幹!如果你去跟學校領導說,他讓你最無奈的回答是:教學大綱與系統考評裡沒要求我這麼幹!誰也沒有責任,誰也能找到自己不幹的理由,最後大家都認為對的事真的沒幹或幹得遠遠不夠。
我還真看到有的孩子有愛好,有見識,有動手能力,有社會閱歷,有自我決策,有挫折體驗。也許開始他媽也沒要他幹,但是他真幹了,媽也看到了孩子的能力與獨特點,並沒有真阻止。有老師看到自己學生有自己的選擇與想法,也沒有說非要掐滅他,甚至也用欣賞和包容的姿態鼓勵了同學。而有的校長,在各種規定的條件下,結合自己對於情勢的判斷、人才成長所需要的空間的體會、對於活生生的新一代學生髮展所呈現出來的態勢,提供了更多的選項、空間、條件與機會。可見事在人為,重點是要有為的熱情、勇氣與策略。
教育工作者中有人成為教育家、有人成為教育官員、有人只是專業教課人員。而能稱為教育家的,需要有對社會的敏感認識,有對不同社會條件下人才發展特點的洞察,有在規定動作下設定創意動作的魄力和前瞻,有對人性變遷、人類潛能開發的科學知識,有對調動社會資源為人才培養服務的熱情、感染力和歷練。校園與社會難免有所隔離,而教育家就是打破隔離與建立建設性互動的橋樑。
我冒昧為肖英校長的書寫序,因為她把我以前送她書時候題寫的“行以知道”行出來了,還寫成了書,而今進一步還“行以知趣”了。她就屬於我說的那類總說“其他人不讓我幹”的時候“讓自己乾點什麼”的人。肖校長是不是教育家,這個我不敢斷言,大家可以公評下。你看看她這本書裡面說的事與做的事,站在社會面來說,是歡迎的;站在孩子與家長的角度,是認可的;站在某些教育者或者校長來說,覺得多少是有點難以置信的。知趣通常是說你明智地躲開了。但你要真明智,一定要看看肖校長的這本書。畢竟她都行了,你知一下還不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