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父母花錢,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大機率會是以下2種情況:
1. 有的父母,會擔心孩子在學習上,有可能會遇到問題,或者希望孩子能掌握的更多,所以願意孩子提前學習。
2. 有的父母,一開始覺得沒必要提前上,當發現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了,就開始準備花錢,讓孩子上輔導班了。
無論是出於哪一種情況,讓孩子去上輔導班,父母們都需要知道,學習具體是一件怎樣的事?從成人自己上學的經歷,大多數家長們,都會這樣描述上學學習:“上學就是,到學校,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考試時爭取好成績,在中考和高考之後,儘可能上好大學的事。”但我們會發現,同樣是上學,人和人之間,從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到學習的結果,差異很大,這就意味著,可能我們還有真正理解什麼是上學學習?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家庭、學校等因素不一樣,造成的差異…但這些因素,如何解釋再不好的學校裡,也會有好學生;經濟條件,父母學歷,再一般的家庭,也會培養出,學習好的孩子……
讓我們一起換個角度,結合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上學學習,是一件怎麼樣的事:
1. 學習的過程中,首先各種感官系統會參與,比如聽講,主要就會用到聽覺和視覺,寫作業還會就會用到肢體運動;
2. 學習的過程中,行為會伴隨經歷、訓練,形成習慣;
3. 在整個生活包括學習情境中,大腦會進行記憶、思維、感受感覺、情緒等功能運作…
4. 基因和環境,還會和以上內容進行相互的影響;
上學學習,是一件比很多父母,想象的複雜的事情。
讓我們先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孩子用不用為了提前或更多的學習,而上課外補習班呢?
用現實的例子分析一下。我們知道,學習需要思維的參與,過程中還會產生感受體驗。有很多課外班,很好的解決了,孩子上課時的體驗感和學習思維引導問題,但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包括學習的結果,還是沒有太明顯的改善,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很有可能是,孩子對學習的體驗感,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感受良好的部分,還包括在家庭生活中,比如,上次期中考試沒考好,被父母“責罵”的負面體驗,同樣會透過記憶,進入孩子的大腦,進而影響他的學習行為。總之孩子的家庭環境、經歷和學習過程,就是相互錯綜複雜的彼此影響著。
所以,無論家長出於什麼樣的心理,提前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學習上都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可能會很順利。
對於,部分父母,一開始覺得沒必要提前上,當發現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了,就開始想,是不是該花錢,讓孩子上輔導班了?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處理呢?
當父母們能理解,學習在孩子大腦及心理活動中的基本過程,回答這個問題就很簡單。
首先,分清楚孩子的學習出了什麼問題,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出了問題,還是孩子的學習技能出了問題。如果是孩子興趣出了問題,大多數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錯誤的交流方式,傷害了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那麼,家長就要先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對學習重新建立興趣。
如果孩子對學習有興趣,而缺少有效的學習方法,那上補習班,有可能是一種改善辦法。為什麼說有可能呢?因為,不同教學能力的課外輔導機構,開辦的補習班,內容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有的課外補習班,僅僅是純刷題的方式。這樣的補習班,是讓孩子在低效的學習方式下重複練習,孩子們並不能學到高效率的學習方法,而且高效率的學習方法,還是一件需要結合個人經驗總結的事情,不是完全複製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所以,父母要學會為孩子挑選合適他們自己的補習班。
最後,無論孩子們,上不上輔導班,對於學習這件事情,父母要做“正確的事情”,最重要的兩件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持續的對學習這件事,保持興趣,以及讓孩子持續的提升,與所學內容相匹配的學習技能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