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這是紀錄片《鏡子》的創作初衷。透過“孩子”這面鏡子,反思家庭教育。這部紀錄片記述了三位問題少年與他們的家庭。

14歲的澤清酷愛下軍棋,動輒對媽媽又打又罵;16歲的賈明輟學兩個月,沉迷網路,以自殺威脅父母;17歲的張釗放棄高考,與女友住在家裡,卻把父母趕出家門。

這部紀錄片令人感到心驚,也令人陷入沉思:為什麼:父母傾盡全力,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反目成仇?

最近,我讀到一本《教育的本質》。作者陳錢林是一名從教30多年的老校長,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他從實踐出發,提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值得每位父母借鑑。我從這本書中總結了他揭示的三個教育真相,與大家交流。

真相1: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全人格

談到人格,許多人熟知很多有趣的人格分類。最早的人格分類之一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後來,被內科醫生蓋倫發揚光大,就變成了“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四類。雖然這四類被現代實驗證明是不靠譜的,但是,這不妨礙人格分類理論的盛行。

同樣,陳錢林校長從教育實踐出發,提出自己的人格結構說:“橫座標是人格基礎,縱座標是獨立人格”。雖然這個人格結構說不太嚴謹(沒有對人格下定義、在解釋人格概念時迴圈自證),但是,我想如果從“培養健全品行”的角度來看,他挑出12項核心素養(這12項素養並不互斥)作為人格基礎,還是有借鑑價值的。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陳校長認為,最重要的人格基礎是習慣。許多人都知道小學階段看重的是習慣,而不是成績。不過,我們往往把習慣等同於學習習慣。在《教育的本質》這本書中,陳校長詳細闡述了習慣的內涵,提出習慣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健康習慣,如衛生習慣、飲食均衡習慣、運動習慣、作息規律習慣、保護視力習慣等。

二是做人習慣,如自信習慣、感恩習慣、自理習慣、文明禮貌習慣等。

三是學習習慣,如聽說讀寫習慣、探究習慣、思考習慣、勤奮好學習慣、自學習慣等。

其實,這些習慣背後隱藏的是規則意識,培養的是良好品行。帶著這樣的思考,回到紀錄片《鏡子》之中,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孩子都有共同的特徵——隨心所欲,沒有任何良好的習慣。雖然父母的訴求是讓孩子不再逃學、能重返校園,但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孩子不僅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良好的健康習慣、做人習慣。

習慣的坍塌,就導致品行的坍塌,最後導致孩子的人生混亂不堪。

真相2:缺乏懲罰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

近些年,大眾流行的是“賞識教育”,完全摒棄“懲戒教育”。父母都知道表揚和鼓勵孩子的重要性,害怕懲戒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

在一些學校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孩子——不服從老師安排,在課堂上大喊大叫,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進度。當然,孩子背後往往有與之配套出現的家長——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懲戒,甚至當老師批評時,他們還會投訴“為什麼針對我家孩子?我家孩子只不過是頑皮一點。”

當孩子存在嚴重的行為問題、經各種教育都沒有效果時,那就是需要採取相應的懲戒措施。懲戒是利器,要特別注意尺度。在《教育的本質》中,陳校長主要提出“星卡”評價體系,他提出黃星卡作為懲罰教育的方式進行使用。這其實給父母很多啟發,透過代幣制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代幣制就是有獎勵,也有懲罰。獎勵讓孩子有獲得感,而懲罰讓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懲罰不是體罰。懲罰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撤銷看漫畫書、看電視、旅遊、購物等應有的權利。

這本書混淆了懲罰與負強化的概念,這一點需要注意。不過,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留給孩子改正的緩衝期。作為家長,要避免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懲罰應該有據可循,事先讓孩子明確懲罰的範圍和程度。特別是當孩子犯錯誤、受批評的時候,要留給孩子體驗負面情緒的空間。

真相3:“賞識—期望—引導”模式更有效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一座美麗的少女雕像。他最終愛上了這個雕像,向神靈祈求:讓雕像擁有生命。後來,愛神被他的執著所打動,最終把它變成了活生生的人。這個故事揭示了期望的效果有多麼強大。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應該對孩子持有期望呢?

一些家長認為,父母應該順其自然,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要對孩子施加影響。他們的深層觀點是“成年人無法預測未來是什麼樣子的,父母怎麼能決定孩子的教育方向。”

其實,這是一種懶惰的教育思想。

在孩子還小、父母有能力影響孩子的時候,你放棄了;當孩子到青春期、他一意孤行時,你對他的影響將是微乎其微。

我們該如何影響孩子?僅僅靠說教是不行的,還要靠方法。陳校長認為,“賞識—期望—引導”模式更有效。賞識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期望是為了明確學生的目標,引導是為了打通目標實現的路徑。

事實上,賞識針對的是情緒問題——當孩子在情緒上接納你,你的意見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期望和引導針對的是行為問題——孩子未來的方向以及努力的途徑。

結語

《教育的本質》是一本經驗之書,不是一本理論之書。

教育專家陳錢林從教育工作與育兒經驗入手,展示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值得每一位父母仔細研讀。你會獲得更廣闊的未來視角來審視當下的教育行為。

17
最新評論
  • 「完整」2022年中級註冊安全工程師《化工安全實務》真題解析
  • 90後老師用“表情包”批作業,畫風可愛獲得家長好評: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