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和一位家長溝通時,媽媽說:
我兒子11歲讀四年級,學習效率特別低,比如他上課不會做筆記。
一開始我以為是孩子偷懶,不肯記筆記,但是兒子很委屈的告訴我:“上課一抄黑板上的知識,就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了,記完一段知識就會漏聽好多話,可要是認真聽老師講,又沒時間記筆記了......”
真羨慕那些能一心多用的孩子,學習效率多高啊,我家孩子怎麼就做不到呢?
這位媽媽發現了孩子的問題,但是卻想錯了問題的原因,很多科學研究證明,一心多用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不成立的。
一個人看似能同時處理好幾件事,其實在單線時間內,他所做的仍然是其中一項任務,只不過因為轉換速度快,而讓人產生“同步”的錯覺。
資料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家厄爾·米勒研究證實,相比於循序漸進地做事,同時做兩件或多件事需要付出更多的腦力。
他在志願者同時處理不同工作時對他們的腦部進行掃描,發現即使面前有很多看得見的物體時,也僅有一兩件會引起大腦的反應,這表明我們實際上只能集中精力做一兩件事。
如果這兩件事都是比較複雜的活動,那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更加無法同時處理。
如果非要去做,那麼兩個或多個任務會開始爭奪腦力資源,大腦控制中心很可能會顧此失彼。
資料二:
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與記憶中心研究表明,人腦的設計並不支援多工處理。
為此,研究人員招募了一組參與者,在他們進行任務處理的時候,利用核磁成像掃描對他們的大腦進行監測。
研究人員稱,當大腦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時,整個過程看似無縫銜接,但事實上,它需要有一系列變化作整合處理,無休止的資訊轟炸只能削弱它的各項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同步思考的能力極其有限,在某一個時刻,我們只能儲存少量的資訊,許多人認為自己能同時處理多項工作,其實只是幻覺。
資料三:
俄羅斯《報紙報》網站曾發表文章,大腦同時做兩件事只是一種幻覺,其實是不斷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
這些轉換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透過練習縮短時間,但不可能短到任意小的數值。
研究人員利用層析X線照相法觀察大腦的活動,發現在把兩件事混合在一起時,大腦額葉前部皮層立刻開始發揮關鍵作用,但它的工作方式仍然是按照順序有先有後地處理,並不能讓兩個行為真正地“並駕齊驅”。
只是因為有時轉換速度過快而產生幻覺,看上去就好像是同時進行的一樣。
看到這裡我相信有的家長會問,孩子怎麼才能做到在多個任務之間快速切換呢?這個關鍵在於良好的注意力分配性和轉移性。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能夠把注意力分配給每一項任務。
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力的分配要分清主次,而不是一視同仁平均分配。
注意的轉移與“分心走神”的概念不同,是指一個人能夠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地將注意從一個物件或者活動調整到另一個物件或者活動。
注意力轉移的速度是思維靈活性的體現,也是快速加工資訊形成判斷的基本保證。
看到這裡我相信有的家長會問,孩子怎麼才能做到在多個任務之間快速切換呢?這個關鍵在於良好的注意力分配性和轉移性。
執行力源於良好的注意力基礎注意力集中與否,主要是靠大腦各項區域接受、處理和反饋資訊,對大腦進行訓練管理,自然是提升孩子注意力最根本、最科學的方法。
很多家長一般把注意力與保持時間掛鉤,但實際是注意力的維度是多重的,腦電訓練可以幫孩子綜合提升,不單單是提升注意力的持久度,同時也能鍛鍊注意力的分配性和轉移性。
腦電訓練能夠在孩子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及時分析注意力的運作情況,幫助孩子將注意力始終投入到目標任務上。
一旦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干擾而轉移,腦電訓練也能及時幫助孩子調整狀態,重新選擇正確的目標物。
提升學習和生活節奏,高效規劃是關鍵想要孩子能夠高效、有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除了提升注意力,培養優秀的時間管理、任務規劃等能力,也是相當重要。
透過專業的心理認知行為法則,從孩子的性格特點、能力強弱、興趣動力等多方面入手,制定針對性提升方案,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
這樣的訓練可以多維度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從情緒上、從作業上、從時間管理上做到自我規劃和自我調整。
這樣一來,孩子做事更有頭緒更有計劃,避免手忙腳亂、浪費時間,而是能快速地整理和完成任務,提升學習和生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