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非常高,從幼兒園就開始報各種培訓班了。而到了小學,又增加了語文、數學、英語等輔導課程。
也許正是這樣的情況,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越來越多,並且也存在搶生源的現象,每到一期課快要結束的時候,就馬上發出下一期繳費通知。
註明學費,以及強調一個班班級招固定的人數,以及按繳費順序給孩子安排座位,為了方便家長繳費,老師就直接說學費轉給他,他幫助繳費註冊,再給家長髮票,服務特別周到。
而這樣的情況,也會導致家長焦慮和浮躁,怕孩子跟不上同學的步伐,怕孩子比別的孩子差,怕別的孩子超越自己的孩子,不得不給孩子報補習班,甚至把孩子的休息時間排的滿滿的。
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家長會花很多的錢,也會花很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而孩子也會一直在學習中度過,完全沒有童年的天真爛漫,沒有童年的歡聲笑語。
家長這樣努力的給孩子報課外班,就能讓孩子成才嗎?其實家長也不知道,只不過看別人給孩子報了很多課,自己也只好跟著報,孩子未來是怎樣的誰也說不準。
對於全球著名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他對任何事情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判斷,不跟風。甚至全球有很多富豪排著隊都想競得與他一次晚餐的機會,他給人不僅是崇拜,更是人生的導師。
而他對自己三個子女的忠告,也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1、努力,是給自己一次機會
在巴菲特的教育中,他並不是像中國人一樣把孩子看成寶,無微不至的照顧,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他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從小就告訴孩子掙錢要靠自己,即使巴菲特很有錢的時候,家裡的生活卻沒有多大的變化,用的傢俱家電都還是幾年前的,他的生活習慣依然沒變,穿著依然普普通通。
對於孩子的理想也是精神上支援,甚至孩子向他借錢,他都不借。最後三個孩子透過不斷嘗試和努力,也失敗了很多次,最終找到了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職業。大兒子霍華德當了一名農民,小兒子彼得做了音樂人,女兒做了慈善家。
這其實就是自己透過努力,讓自己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而且也能看得出三個子女的職業機會與巴菲特的職業完全不同。也沒有受到巴菲特經濟和人脈上的幫助。
2、獨立,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在我們國家,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結婚生子,還是買車買房,很多人都會依靠父母,而父母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會幫助孩子。
但是在巴菲特的觀念裡,孩子想要什麼,都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比如小兒子彼得在做音樂人期間,住的房子比較小,想換個大房子,但向巴菲特借錢的時候,巴菲特直接拒絕了,表示要買房子就得自己去貸款。
而大兒子霍華德在選擇做農民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但是沒有農場,便向巴菲特借錢買地,但是巴菲特並沒有借給他,而是自己花28萬美元買了400英畝土地,租給他,租金是低價的5%,外加農場總收益的22%-26%。
唯一與巴菲特的職業有點接近的就是女兒蘇西,建立了舍伍德基金會,並擔任美國第三大家族基金會主席,致力於改善兒童生活和資助低成本避孕措施。
三個子女的行為幾乎是獨立的,沒有依靠父母,沒有活在父母的光環下,並向外界很好的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3、挫折,讓人進步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有的人不能正確面對挫折,導致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難,而有的人正確認識挫折,並努力邁過這道坎,從此獲得新的人生。
在巴菲特的子女中,小兒子彼得,在別人的推薦中,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外界都認為他是依靠巴菲特的關係才進的名校,導致他在學校裡不得不努力學習,甚至一年半的時間把20多門基礎課程全部學完。
大家意外他會獲得學歷證書,獲得好的工作時,他選擇了退學,他覺得他不是讀書的料,而巴菲特也支援他退學。最終彼得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音樂事業。
而彼得想要做舞蹈家《魂》的巡演,但是沒有經費,還向巴菲特借錢,但是依然被拒絕,後來自己拿到了90%的經費時,父親才同意借給他剩下的10%。
這在我們國家是無法想象的,家長都會各種努力的勸孩子順利完成學業,拿到學位證書最重要。對而孩子的事業也會積極配合和支援。
而大兒子霍華德也是經過了很多職業,不過都失敗了,最後發現自己在做農活時最快樂,也願意去研究,苦於沒有自己農農場,像父親開口被拒絕。
最後租下父親的400英畝農場,逐漸發展到了1900英畝,為了瞭解全世界的貧困狀況,先後到過150多個國家考察,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農場主。
雖然他們都經歷了挫折,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在不斷嘗試自己的喜好和擅長,讓自己不斷進步,成為佼佼者。
早前,巴菲特把自己85%的財產都捐了出去,大約是350億美元,只在巴菲特80多歲的時候,巴菲特才給每個孩子捐了1200萬股伯克希爾·哈撒韋B類股票。約每人25億美元。
在巴菲特的眼裡,給孩子財富,不如教他們本領,讓孩子自己也能發光發亮,讓外人也看到,都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而不是依靠父母得到的。
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教孩子不要把孩子養成巨嬰,教孩子不是讓孩子做拿來主義,教孩子不是把孩子寵得什麼都不會,教孩子不是給孩子報很多課外班,讓別人來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家長要知道孩子適合什麼喜歡什麼,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