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常人的眼裡,城裡的小區裡,是很熱鬧的。小區裡,大家聚集在一起生活,年輕人去上班,老年人在閒聊,打打牌,跳一跳廣場舞,都過得很開心。
只有在農村,常常看到獨居的老人,一年到頭,也只有過節的時候,才有兒女過來看看。平日裡,老人總是形影相弔的樣子,很孤獨。
其實,在小區裡,也有很多孤獨的老人,尤其是在小城市裡。
02
作為父母,總是希望兒女長大了有出息,去遙遠的大城市工作,要是有機會去國外工作,就再好不過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是城裡人回到農村去種地、養雞養鴨養豬,那就是往低處走,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在大部分人的眼裡,只有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才是人生往高處走。
很多父母,為了把兒女培養成才,耗費了畢生的積蓄。還有一些父母,為了兒女在大城市安居樂業,把自己唯一的房子也賣了,寧願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老了,真的可以靠遠在大城市的兒女養老嗎?
有人說:“兒女去了大城市,就等於半個兒女;兒女去了國外,就等於沒有兒女。”
這句話,說得有些過分,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相距千里之外的兒女,一年到頭也難得回家一次,偶爾拿一些錢給父母花;國外的兒女,好幾年都不會回家,偶爾打個電話問一問父母的情況。
父母老了,如果還有一個兒子或者女兒在本地,那麼父母還有一個依靠的人,如果兒女都在很遠的地方,那麼都靠不住。
我居住的小區裡,有一對老夫妻王大爺和劉阿姨,他們唯一的兒子去了深圳工作,是某企業的副總經理。按理說,深圳和湖南不算太遠,但是兒子工作很忙,一年到頭,也就回來一次。
前年夏天,王大爺過世了,家裡只有劉阿姨一個人。劉阿姨身體還算好,但是因為失去了丈夫,一直都很悲傷,精神有些恍惚。
每天一大早,我都能看到劉阿姨提著布袋子去買菜。有一天,我問劉阿姨:“今天,你買了什麼菜呢?”
劉阿姨說:“哦,我什麼都沒有買,什麼都不缺。我只想去菜市場裡看看,聽一聽說話的聲音。”
聽到這句話,我的鼻子一酸,差點就掉眼淚了。一個獨居的老人,每天連一個說話的地方都沒有,她的內心是多麼難受。嘈雜的菜市場裡,她還可以和商販討價還價,這樣的“聊天”方式,讓她找到了一點點溫暖。
那些兒女一年到頭都不在身邊的老人,真的很孤獨。雖然小區里人來人往,但是大家都是各忙各的,並沒有多少言語和感情上的交集。
03
並不是所有的兒女,都能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並不是所有的兒媳和女婿,都能夠接納愛人的父母。
當老人和兒女常常爭吵不休的時候,老人的日子就會越來越孤獨。兒女家和父母家,分明就沒多遠,但是他們卻“老死不相往來”。
我的表舅以前是縣木材公司的職工,退休後,一直住在公司的大院裡。後來,大院拆遷了,他就住進了高階小區的電梯房,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生活質量並沒有提高。
表舅常常生病,每次生病只有表舅媽陪著。表舅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但是他們很少和父母來往。
表舅和兒女來往很少,原因是表舅把家裡的存款給了兒子,並沒有給女兒。女兒覺得父母太偏心了,就常常找父母吵架。後來,表舅在公司大院拆遷的時候,把拆遷款給了女兒,才緩解了父女之間的爭吵。但是,這件事又惹怒了兒子,兒子認為父母太不講道理了,這些錢,本來是應該留給兒子的。
表舅家不差錢,但是引起錢財的事情,一家人鬧得不可開交,兩個兒女,都不肯讓步,得了好處還覺得自己得到太少。
有一次,表舅住院了。我去醫院看望表舅。
表舅說:“哎,真的沒有想到,我辛辛苦苦一輩子,居然落得晚景淒涼的下場。”
作為女兒,如果不想孝順父母,那就有一萬個理由,反正都是父母的錯。那些孝順父母的人,從來不會挑剔父母,而是理解父母。
在小區裡,有些老人,分明過得很好,但是他們的內心很孤獨,他們缺少了兒女的關愛。
事實上,不管左鄰右舍有多好,都不能代替兒女的愛。錢和房子,可以改善生活,但是不能驅趕孤獨,也許房子越大,孤獨感越強。
04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老人體諒年輕人,知道年輕人工作很忙,在外面混得不容易,儘量不打擾年輕人。
可是,年輕人是否能體諒老人的不容易呢?很多年輕人,一開口就是說:“我沒有時間,我現在還沒有買房子,我也沒有辦法。”
事實上,只要年輕人願意照顧父母,就總是有辦法。把房子裡拾掇一下,總有一個地方,可以加一張床;把日常開支省一省,不差父母那兩碗飯。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以為住在小區裡的老人,就真的過得很幸福,總有一天,他們也需要人來照顧,作為兒女,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孤獨,也許比貧窮更可怕,比病痛更可怕。
陪伴是最好的愛,作為兒女,如果真的沒有時間天天陪伴父母,隔三差五打個電話,幫助父母趕走孤獨,也是一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