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
我很少回家,家裡是農村的,我還記得小時候連去一趟城裡都很不方便。
六年級的時候爸媽為了我能夠上城裡的中學,給我送到了離家有十幾公里的姥姥家,從此以後我就沒有安生的在家裡呆過了。
初中,高中都住校,大學就去了一線城市,離家不算近,坐車要四個小時,一學期回一次家;後來畢業就是工作,就更少回家了,偶爾五一十一才會回家去呆幾天。
如今遠嫁結婚,生了孩子,回家就更少了,東北很冷,孩子很小,也沒什麼時間。
我想我已經習慣了常年自己在外的局面,父母也還好,畢竟還有個妹妹在身邊,他們想我的程度大概也早已習慣了。
今天跟媽媽影片,我跟媽媽說:“我最近很忙,報了研究生考試,工作又比較多。”我媽反問了我一句:“都結婚了,折騰什麼,好好帶孩子得了?”
這句話我頓住了,掛了影片,我想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解釋,我為什麼要這麼折騰?我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跟她說我在做什麼工作?每天的生活有多累,喪偶的婚姻有多不開心,我好像從來給父母電話也好,影片也好,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甚至有時候連自己都分不清自己的生活到底快不快樂。
也許是因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也許是因為習慣了不表達,所以我想我的自愈能力很強,也很少有負面情緒。
有一次跟一個大學同學聊起我現在的生活,她說我婚姻真糟。我並不知道一個健康的婚姻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反正我沒有不開心,但也沒有快樂。
在我眼裡好像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別人對你好,你應該學會感恩;別人對你不好,也不該去恨,因為對方沒有必要為你的情緒買單,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是應當存在的,哪怕是父母與我們的關係。
有段時間覺得自己特別累,沒有白天沒有黑天的帶著孩子,好像有一個小孩子,家裡還有一個巨嬰嗷嗷待哺,我想大部分得產後抑鬱的女性應該都是這個原因,沒有人天生都就會當媽媽當妻子的,我們都是第一次,需要更多的被理解和陪伴,但真不幸,大部分的中國的婚姻都是如此度過的。
這個社會有多少人是因為抑鬱症而輕生的?抑鬱症從來都不受重視,我想這大概也是我喜歡心理學的原因,因為會了心理學,你就會明白很多人的性格表現都是不一樣的,便也不會去更多的苛責別人。
也許是因為自己馬上30歲了,最近一直都在覆盤自己,總覺得30歲人生該有一些轉變。人生好像已經過半,如果說三十年前的人生我們是為了別人而活的,該讀書、該結婚、該生孩子。那麼我想30歲的人生應該為了自己而活,應該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應該去成為想成為的人,應該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 過著同樣的日子附和於多數,18歲成年20歲開始走下坡路。我不想死在我的20歲,你不想死在你的20歲,他不想死在他的20歲,沒人想死在他的20歲。 "
這是《說唱新世代》裡面我最喜歡的選手subs的一首歌,叫《我不想死在二十歲》。
在二字開頭的那幾年,沒什麼特長,也沒有什麼超過其他人的本事,但總是自信地認為自己以後一定會大有作為。
但到了三十歲,我更願意腳踏實地一些,我不想活在20歲,也不想死在30歲,更不想40歲沒有意義,我想這大概是我把自己安排的很忙碌的原因。
但我不知道這些該怎麼跟一個受了傳統教育的媽媽去說,在他們那年代人的眼裡,婚姻是女人的全部,女人結了婚相夫教子就是該乾的工作,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就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是的這就是一個很普通農村人的思想,說它有錯嗎?好像也沒有。
本身自己就是做自媒體運營的,如果想去做好一個賬號,真的是很容易的事情。不管是職場領域也好、財經領域也好、情感領域也好,我都可以遊刃有餘,畢竟我都是專業的。
是的,我想我有一個註定孤獨終老的思維邏輯:
一個表達喜歡的模板:
在巴士歸途中閒聊,“今天風好大”,
說著:“前面的大叔睡著了哦”、“好睏啊”之類的話。
道完再見回到家裡,
想著自己一個人,至少看個電視什麼的,卻還是關了電視。
然後這樣折起紙,這時,才意識到:
“啊,我好像喜歡那個人。”
你是努力派還是天才派?
我是,掙扎派。
“我只想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我不想成為一個隨處可見的人。”
“不想成為隨處可見的人,這種人隨處可見。”
too muchhhh!——
「三十歲配談婚論嫁」,「下雨天配雨傘」,「旅行配夥伴」,「一人配孤獨」,「男生配女生」……都不太想,都不願意,
還有很多個炸雞和檸檬等著我挑戰,
把他變成新鮮菜式,
驚豔世界。
也許這段文字你看不懂,但,願我們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向外探尋,向內思考,向下紮根,向陽生長。
而我只想做你的太陽,做你的太陽,就算不在你身旁,也要奮力為你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