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道德有利於風化,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其實,提倡道德就是提倡控制,要人們接受形而上的道德,進而有效控制自己,達到一定的社會和諧目的。
道德不是法律,不具備強制執行性。但道德是人心中的規則,也是一種約束。康德曾說過,他所信奉的是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見,道德在名人心中是多麼的重要。只是,道德在各個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階段是不同的,也讓人很多人迷惑。
外國人講的吃飯不吧唧嘴,說的是上流社會的道德,而下層勞動人民卻不會遵守那樣的道德。還有歐洲貴族曾一度認為吐了痰之後用鞋底輕輕擦去是一種道德,其實那樣會感染更多的細菌,並不值得提倡。到了古代中國,就講究女子三從四德了,還要講究大層面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還有很多族權、神權、夫權控制的例子,大都是那些時代提倡的道德,但是到現在已經大大落伍了,也成了人們唾棄的糟粕,並不值得提倡了。也就是說,現在的人遵守的道德大多數是公共道德,而不是家族道德了。比起古代人來說,現代人相對自由許多。也就是說,古代人受到的道德控制很多,有的甚至成為捆綁在人心靈上的枷鎖,讓人想擺脫也擺脫不了。尤其是女人,在古代受到的道德約束更多,男人相對好一點,但也不能胡來。對於君主的道德約束也是很多的,於是君主也變得不自由起來。倒是那些暴君、昏君敢於蔑視道德約束,幹些出格的事,也就把國家給玩丟了,照樣成了人們的笑料。
很多君主提倡道德,甚至以孝治天下,還要專門弄出一個官職叫做孝廉。讓人們效仿。那麼,提倡道德到底有沒有用?當然有用,民間風氣會變得好一些。畢竟提倡道德就意味著人們要提高修養,要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道德律,要站得高看得遠,不能只為了眼前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而是要以和為貴,以睦鄰友好為追求的價值。那麼,這種道德的提倡,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們的行為,消弭了人心目中的隔閡,化解了現實中的糾紛,有利於世道人心。只是很多道德準則並不是順乎人性的,而是反人性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說,道德就是反人性的,讓人遵守形而上的準則,而不是屈從了生理需求。譬如明明飢腸轆轆,看著滿桌子飯菜卻不敢動筷子,需要先讓老人吃了自己才能吃;看著滿大街走的美女不能隨便領回家,而是要遵守道德,那麼,是不是人的自然屬性就逐漸被社會屬性所同化了?還是道德消除了人的野蠻和矇昧,讓人們文明起來?
不管怎麼說,提倡扼殺人性的道德就是沒道德的,很多封建道德都是如此,譬如婦女裹小腳,摧殘出軌者等等,到了現在,人們早就不用那些道德約束了。道德雖然不具備執行力度,但大多從人們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對人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大多以道德為標準,而不是以法律為標準。如此一來,不知道到底是和諧了還是更混亂了。因為一些人嘴上說的是道德,背地裡乾的卻都是男盜女娼的事,表裡不一,也就讓很多人認不清他們的真面目了。在他們看來,道德是約束別人的,而不是約束自己的。別人不敢突破道德的限制,他們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成者王侯敗者賊,只要成了就可以自己制定道德,而不是被人制定的道德所約束。
那麼,道德只是一種觀念體系,而不是實有的東西。與其被道德所控制,不如多看些法律、經濟層面的東西,比起虛無縹緲的道德要好得多。誰提倡道德,似乎誰就有些控制別人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