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讀書有幾層境界。
第一層:情緒宣洩,暢快淋漓。讀的時候完全被劇情牽著走,你的心境也隨之高低起伏。這種讀書,滿足了自己“情緒”的需要。
第二層:讀書時有深深共鳴,這本書的內容和自己的認知完全吻合。這種讀書,滿足了自己“自戀”的需要。
第三層,讀書時填補了自己的認知空白,有一些是你知道,但還不清晰、未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中建構邏輯鏈的,有一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拓寬了自己的認知維度。這一層,滿足了自己“解惑”的需要。
第四層,讀書時的內容完全顛覆了自己以往的認知,甚至乍一看簡直像是在瞎說八道,但是當百轉千迴轉了幾道彎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座金礦,裡面藏著至真的真理。這一層讀書,在我看來是最高階的,但是也最難實現——大部分人出於自戀的狹隘本能,會習慣於維護自己認知範圍內的事,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在“否定”中動用理性思辨,認真思考。
根據讀書層級的不同,我會用我最寶貴的東西——時間,來決定它們的歸宿。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分手心理學》的書,在我的讀書清單上,我將其列入第三層。雖然它整體的框架和理論知識沒有超出我原有的認知範圍,但是卻用更加清晰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出來。這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是很大的收穫。所以,這本書我會在未來列入“讀第二遍”的書單中。
《分手心理學》,顧名思義,講的是有關情感尤其是分手之後療愈創傷的心理學。表面上看,這本書的主題是“分手”,但事實上,它講述的是一個“人”的通則,可以這樣說,分手只是一個“抓手”,而其真正的重點在於對自我的認知和構建上——如果你將來讀這本書,我也建議你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去閱讀它。
構建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是每個人的需要,有人說“我一個人生活挺好,我不需要關係”,這也許是因為“求而不得”。從某種角度說,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各種自戀受損的“創傷”生活,在一段高質量的關係裡,我們能獲取療愈、滋養、情感支援。但也正因為我們各自都有傷,所以,湊在一起常常會發生各種問題,這讓我們受傷,讓我們遠離親密。分手,毫無疑問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創傷。
上週我去上課的時候,教授講到“在當今社會,分手帶來的創傷越來越激烈,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這反映了現代人在情感上獲取的支撐太少,以及情感脆弱的現實”。這句話在課堂上只是一筆帶過,但我卻反覆琢磨了很久。
我之前寫過幾篇失戀的乾貨文,至今還在持續獲得點贊、收藏和評論。我想對於情感消逝的傷,是人類的共同體驗。在失戀這件事上,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太多的執念與困惑。以我自己為例,“被拋棄”是來自生命早年的心理預言,在關係中,我會反覆無意識的驗證自己生命預言的正確,以滿足自己的自戀。從依戀型別來說,我屬於焦慮+迴避的綜合類型,但不管是哪種形式,都不屬於安全型的模式。正因如此,才會產生一系列不利於關係發展的認知和行為。
同樣,關係中的另一半是什麼樣的人,也至關重要。每個人對於感情的密度、強度和方向都有區別。可以比較一下以下四種層級的依戀需要:
我在我身邊就好需要時你在就好我在你心裡就好你在我心裡就好這四種完全不同的需要層級,在生活中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當然其背後所反映的人格完整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一方面我們需要個人成長,另一方面在關係中也需要衡量彼此的匹配程度。生活中最常見的誤會是,我把最好吃的番茄留給了你,而你卻牙酸倒牙。很多時候分手的結局,就是這些瑣碎的小事積攢起來的必然。
而處理分手的創傷,是一次抽絲剝繭式的梳理,我們需要從自己受傷的感覺中跳出來,從依賴和索取的執念中走出來,真切的看看自己發生了什麼,這段關係發生了什麼,看看自己的需要是什麼?對方的需要是什麼?到最後,是一個重建自我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說,人的成長往往都發生在痛苦的時刻,有裂縫,陽光才會照進來。
很多人都會說感恩過去的一切,但我想更正一下這句話:經歷本身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只有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會。正因為此,情感的波折,才是我們看見自己、重建自己的契機。
我們都不想受傷,但很多時候,受傷就是生活的常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創傷。
這本書的作者,是復旦大學的心理學博士,也是一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這本書一共分為五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是重建自我這個過程中的一步。
第一步:從“受傷後的緊急包紮”開始,重點關注的是分手後的【情緒急救】。在這裡,她主要使用了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分手的人停止失控以及自我封閉,減少觸景生情的痛苦,同時,引導分手者主動尋求自己的幫助,避免二次傷害。第二步:維持低迷期的生活效率,降低感情破裂帶來的干擾。在這部分中,作者介紹了“坦白、捨棄和啟動”的時間管理方式,使用”主動放手“的策略,減少對前任的強迫性關注,同時,使用”權力視角“重新決定要不要複合。
第三步:跳出單一的“愛vs不愛”的視角,從“心理需求”的角度重新認識這段關係。這一步,就是幫助我們從“愛人”角度過度到“人”和“關係”的角度,這讓我們能更客觀和清晰的評價這段關係,看清自己,看清別人。
第四步:用“心智模型”重建自我。這部分的重點在於自我關懷、自我接納、建設屬於自己的心理支援系統。
第五步:從心理學的視角重新看待愛與親密關係——脫離“浪漫之愛”的陷阱,而是真正的認識愛、尋找愛和感受愛。在這部分,作者會講到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這對於我們重構自我至關重要。
【寫在最後】
心理學相比其他學科,是最容易被跨學科的知識,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並對心理有一定的認知,所以在接觸了一段時間心理學之後,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幻象:我已經全都懂了。
這實際上是一種認知錯覺。它很容易入門,但想要真正的認識它、利用它為我們的生活改變提供切實的幫助,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可能需要更持久的關注、理解和覺知。
分手是一個成長的契機,有的人因為分手一蹶不振,從此不再敢於投入到關係當中,而有的人,在痛苦中蛻變,成為更高層級的自己。
希望你也讀一讀這本書,它不僅有分手後的策略,更是幫助我們重新認知自己、認知需要、認知關係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