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每天都要跟人打交道,人與人的相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在工作中,我們要跟客戶、同事、領導打好關係。在生活中,也要跟家人、朋友相處恰當,都考驗著我們為人處世的情商。
尤其在跟親戚相處時,更加要懂得避忌,老一輩常勸告我們:“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這句話看似很不近乎人情,但是細讀之下,卻字字有理,確實如此。它道出了親戚間相處的難處,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矛盾,造成家庭不和。
一、兄弟不共財俗話說:親兄弟,算明賬。即使是親兄弟,在利益當頭也會引發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反目成仇。
聰明的人都知道,在他人面前提及“錢”字,很容易招惹是非。
例如:你做生意時,賺了一筆錢,如果你跟別人說賺錢的秘訣和渠道時,別人也會參與其中與你分一杯羹,這行為對你是不利的。
當你和同事做同樣的工作,而你因為業績好,獲得高提成,別人只會妒忌你,從而對你有了戒備心,嚴重者還會排擠你,所以,聰明的人不會跟別人提及“錢”的事。對於親兄弟而言,亦如此。
當我們抱著“有錢一起賺”的心理跟親兄弟合作時,本來初衷是好的,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適得其反。
朋友李真就發生過這種事:在20年前,她父親跟親弟弟合作做買賣生意,李真父親入行較早,頗有人脈和經驗,父母讓他帶一帶小5歲的弟弟入門,李真父親答應了。
李真父親毫無私心地手把手教親弟弟做買賣,賺了錢兩兄弟平攤,或者哥哥見弟弟困難就多分他一點,後來兩兄弟分了家,各自掌管自己的生意。弟弟生意不好時,哥哥都會從賬上借錢給他,從不寫欠條和辦理借支手續。後來,弟弟越借越多,還不歸還,哥哥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風水輪流轉,當弟弟的生意趕超哥哥時,哥哥提出向弟弟討回債務,弟弟卻賴賬了。哥哥怪自己心軟,也痛恨弟弟忘恩負義。現在,李真父親沒做買賣了,退休在家,但李真的親叔叔卻飛黃騰達,富得流油。
親兄弟的命運從此改變,換來的結果就是變成陌路人,老死不相往來。
很多人以為親人之間不會有算計,實際上,親兄弟的關係更受不起利益的考驗。有些親兄弟會因為爭奪房產而吃官司,有些則會因為贍養父母的問題而鬧翻。但凡涉及利益的,親兄弟的關係比陌生人的關係更脆弱。
親兄弟,算明賬,這是很有必要的事,也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措施。所以,老人家教導:兄弟不共財,共財斷往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姐妹少來往姐妹少來往,這句話是針對各自成家後的姐妹關係而言。要知道,當我們各自成家後,就是小家庭裡的主角,親姐妹的關係也淡了一些。
有些親姐妹感情好,來往密切,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模糊了彼此的角色,那就很容易對各自的家庭造成傷害。
我們同村有一個姐妹倆,她們彼此嫁得近,都是住在同一個小區裡,而且是上下樓的鄰居。每次姐姐跟姐夫發生矛盾時,妹妹看不過眼就跑上去“支援”。有時候,姐姐看到妹妹的婆婆把吃過的餅乾喂孩子時,姐姐也忍不住跟妹妹“舉報”,妹妹知道情況後,就跟婆婆大吵大鬧。
有時候,有些姐妹關係十分好,跟姐夫或妹夫不注意把握一個度,也容易越過了邊界線,失去分寸感。
姐妹間來往密切,談心的機會就增多,是非也不斷,如果有姐妹介入對方的婚姻家庭中,美其名為關心姐妹的情況,實際上是為對方的家庭添堵。
正是因為彼此的關係密切,所以才暢所欲言,肆無忌憚,最後超越了邊界線,給雙方的家庭帶來困擾。
其實,姐妹少來往也是片面的說法,它針對的是那些不懂得保持距離感的姐妹們而言的,如果姐妹關係好,也懂得互相尊重,保持一定的距離,那就不會存在這個說法了。
老人常說:“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是老一輩們生活經驗的總結,道出了一些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如果彼此都能保持理性,不會因為親情而失去了原則和底線,做事有分寸,做人有原則,這樣相處下來,親兄弟姐妹之間也不會存在以上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