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如何化成熟為成功。

莫札特是不世出的天才,但他在十幾歲到二十出頭時,就如凡夫俗子般辛苦謀生。他雖然已是多產的作曲家,卻不得不在家鄉薩爾斯堡擔任風琴師和樂團第一小提琴手,以維持生計。薪酬太低 、有志難伸、乏味的工作令他沮喪困頓,他感到一股強烈的渴望,想要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在他的藝術上。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疑慮與深思之後,他就那樣做了。他離職到維也納建立自己的事業,展開他一生中生產力、創作力最豐富的時期。

即使你從來不期望達到莫札特那種大師境界,或許也能理解他想破除傳統桎梏的迫切需要。你也許覺得,你的工作就像按數字塗顏色般死板。也許你每件事情都做得好好的,包括在學校表現出色、做事勤奮,並找到高薪的好工作,但你厭倦了跟其他人沒什麼兩樣。或許你渴望達成一件能展現你獨特之處的事。

如果你立志做更能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比如說,成立一家新創公司,或者把嗜好轉變成發展成熟的職業生涯,那麼,只是起草行動計畫可能就會令你感到氣餒。即便如此,數本新出版的書籍顯示,你絕對可能培養出必要的勇氣與清晰的目的,以創造自己版本的莫扎特歌劇傑作《唐喬凡尼》(Don Giovanni)。

在《亞里斯多德之道》這本書中,古典學者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說明這位古代哲學家的信念:認識自我的技能、才華和性向(dynamis),然後運用我們的資源,儘量善用它們(energeia),這就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如果你沒有像莫札特那般努力發揮自己獨特的潛能,那麼你感覺不滿意是很正常的。亞里斯多德說,如果是這種情形,改正情況就是你的責任。哲學家約翰.凱格也同意這一點,他著有《和尼采一起去健行》(Hiking with Nietzsche)。「自我並不是被動地等待我們去發現它,」他寫道。「自我是在積極、持續的過程中造就出來的,在德文動詞werden『成為』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那麼,是什麼拖住了你?《福布斯》雜誌發行人、著有《大器晚成者》的李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認為,我們的文化太過崇尚年少得志的早期成就,攔阻我們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我們沒有去做一些有助於自我發現的事情,像是擁有多種興趣、廣泛學習、放慢腳步慢慢來,而是受到鼓勵要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丶立即成為專家,並追求安穩且獲利豐厚的生活。結果,大多數人最後都選擇了專業上的卓越,而非個人的自我實現,而且往往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自我。

著有《範圍》一書的新聞工作者大衛.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指出,我們對專精(specialization)的著迷,已滲入青少年運動的教練和「直升機父母」(注:指過度介入、干預兒女生活的父母),而追求專精是不合邏輯的。除非你的工作需要做一再重複、例行的任務,否則當個專精人士並不是有利的資產。擁有廣泛的技能與經驗會比較有益,因為會讓你靈活且有創意。

任職於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陶德.羅斯(Todd Rose)和奧吉.歐格斯(Ogi Ogas),在一項研究中探討一些籍籍無名卻獲得很大成就的人物,結果注意到早年專精發展的負面效應。他們寫道:「大多數黑馬儘管覺得無聊或沮喪、空有才華或不堪重負,但仍不甘不願地艱苦前行多年,然後才領悟到自己過的不是充實滿意的生活。」之後經過一段焦躁不安、雄心蟄伏的時期後,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人,像是行政助理、工程師、資訊科技經理等,終能把他們的「渴望、偏好和著迷的事物」,轉化為成功的職業生涯,如侍酒大師、生活風格創業家和著名的手藝師。

若要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促成這種革命性轉變,羅斯和歐格斯建議設立一個微動力(micromotive),或是針對一項能真正激勵你的具體活動而專門設定一個目標。例如,柯琳.貝洛克(Korinne Belock)辭去政治助理的職務,開設城市簡潔公司(Urban Simplicity),為顧客清理並重新設計住所與辦公室,當時她的微動力是「安排整理實體空間」。

請注意,她沒有說「做一件有創意的事」或「開展我自己的生意」。那些宣告太過籠統且模糊不明,無法據以採取行動。相反地,她找出一個任務,可在她內心引發大量好奇心與樂趣,讓這個任務來引導她。

當你向前邁進時,有幾件事要謹記在心。首先,「成為」你自己,永遠也不會太遲。例如,亞里斯多德直到近五十歲,才完全投入寫作與哲學。走一條漫長而蜿蜒的道路以通往自我實現,也會有好處。

要記得,年齡通常會帶來智慧、復原力、謙遜、自我瞭解和創造力。高成長新創企業的創辦人平均年齡是45歲,這是一個原因。卡爾加德引述發展心理學家艾立克.艾瑞克森的研究結果寫道:「40歲到64歲的年紀,是人生的一段獨特時期,此時個人的創造力與經驗,結合了人類普遍會有的一個渴望: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重要。」

話雖如此,一旦你決定走上這個旅程,可能需要耗時數年,甚至更久,才能抵達你的目的地。但正如研究顯示的,日常的小改變可產生加倍的效果,雖然緩慢但必定會引導你,一步步更接近你認為自己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如果你遇到困難,請想一想喬安(Joanne)的遭遇。她很能幹又有創意,在二十歲到三十歲時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做過研究員、秘書、英語老師(物件是英語並非母語的學生)。

她沒有選擇,且罹患憂鬱症,覺得自己徹底失敗。但她善用那種絕望的感覺,來造福自己。既然走標準途徑沒有成功,她覺得不妨解放自己去做她一直想做的事:為兒童寫奇幻小說。正如她後來所說的:「面對自己,我不再假裝是除了我自己以外的人。」

你可能聽說過她。她的筆名是J.K.羅琳(J.K. Rowling)。

現在就開始努力去做吧!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臣服法則——不是臣服別人,而是你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