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茗荷|作者

樸素的樹、蟲子|編輯

rodnae|圖源

李健在2017年,翻唱過《父親的散文詩》:

“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

孩子哭了一整天哪

鬧著要吃餅乾

藍色的滌卡上衣

痛往心裡鑽

蹲在池塘邊上

給了自己兩拳”

李健直到長大之後,看到父親的日記,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當時的難處。

原生家庭究竟怎樣影響了我們?

童年的傷害是否真的要用一生治癒?

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嗎?

我採訪了年齡20+、30+、40+和50+的人,來一起探索原生家庭的話題。

“她跟情人私奔,不配當我媽”@小木 29歲 男 消防員

我出生於貴州的一個小村莊。

我剛出生不到一歲,媽媽拋下我們兄弟三個,和情人私奔了。

每次回憶我的童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場景:

哥哥姐姐拉著年幼的我,飢腸轆轆地在村口張望,希望等到媽媽。

可每次我們都哭著歸來。

爸爸在這個家是沉默的。

我總是發現他蹲在地裡偷偷地哭,但也不知道怎麼安慰他。

20歲那年,我成為了一名消防員。集體生活儘管艱苦,我卻忽然有了家,很開心。

我不怕苦不怕累,隊裡各項考核我都能拿到前幾名,髒活累活也願意幹。

另外,我還自學了畫油畫,走廊上到處都掛著我的作品。

我還有個好了五六年的女朋友,最近準備結婚了。

現在的日子,感覺是一天天變好的。

這個時候,那個曾經是我媽的女人回來了。

她住在我買的房子,我叫她“大娘”。

我和她之間沒有什麼情感,也幾乎不說話。

我知道是這個女人,給了我一個不幸的童年。

因為缺愛,我在感情上走了很多的彎路,也沒什麼安全感。

所以,我的情感很複雜:

一方面,我希望有個母親,至少還有情感的寄託;

但是,在心底,我對她的恨並沒有消失。

“我一個留守兒童,不會讓孩子走我的老路”@明天裡的橡樹 33歲 男 行政管理

初中時,我迷上了打遊戲,整夜整夜呆在網咖裡生活。

自從爸媽去上海打工,我在學習上就心不在焉了。

我和姐姐被留在伯父家。

每年我最渴盼的,就是寒暑假去父母身邊。

那個時候,爸爸媽媽還經常為生活瑣事吵架。

怕他們打架,我把凳子抱在懷裡,躲在桌子下,以免他們衝動起來拿凳子打對方。

有一年過年,爸爸媽媽一直在吵架。

他們吵完了,才發現我不見了。

過了一會兒,年幼的我提著菜場買的菜,說:“爸爸媽媽,不要吵了,我買菜回來了。”

直到現在,媽媽講起來還含著淚。

前幾天,我看到了9歲時候的日記:“我好想好想爸爸媽媽,我胸口好疼,可是他們說一個小孩子有什麼好疼的?”

我結婚之後,太太看了日記說,她好想抱抱那個時候的我,我忽然覺得好幸福。

太太一直開玩笑:“要是我小時候認識你就好了,可以分給你吃的。”

我的確是成長得不容易,不過,我還是很優秀是不是?

不然怎麼能娶到到她呢?

“爸媽那個時候也在奔生活,想必那種分離也是他們不願意的。”

“儘管小時候充滿不理解,但是我現在很理解父母的選擇。”

我有信心:

我不會再讓我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我不會總是和太太吵架,

我會成為一個好爸爸。

“我出生時,爸爸準備把我掐死”@孤獨的鳶尾花 50歲 女 醫務人員

我出生的時候,爸爸因為我是女兒,準備把我掐死。是外婆讓我活下來了。

我不僅活下來了,還靠邊打工邊學習取得了碩士學位。

自從我工作開始,父母就一直找我要錢,一會兒弟弟要買房,一會兒要替哥哥還賭債。我工作十幾年,基本存不下錢。

一開始,我還陷在那種“女兒就是要幫助家庭”的思路里。

後來我發現不對勁:我自己的孩子想買個玩具,我都捨不得,卻把幾萬塊給孃家,憑什麼啊?

自那以後,我逐漸不回家了,因為只要回家,我就是“負債”歸來的。

我在各個方面都爭強好勝,試圖證明自己比哥哥強。我從心底裡並不認同女性身份。

在情感上也極度缺乏安全感,別人稍微對我好一點我就感動得不行。

我的前夫給我買吃的,買衣服,我感受到了長久以來都沒有過的溫暖。

結婚後,他對我卻極其吝嗇。離婚後,我倆還在為了孩子撫養費扯皮。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無法和父母親近。

我覺得,我的自卑、缺乏自我價值感,都和我童年經歷有關。

去年,爸爸忽然過世了,媽媽一下子老了。

葬禮上,媽媽替我拿掉身上的落髮。那一刻,我忽然沒那麼恨他們了。甚至如果可能,我還希望抱一下爸爸。

或許你不會理解我。

我確實永遠不會原諒父母,但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的失落,任何一個失去父母的人都會有體會,哪怕他們曾經傷害了我。

“我靠父母的愛,撐過了離婚的歲月”@山上的精 42歲 女 老師

我想對原生家庭道一聲感激。

我家人從不會因為我是女孩而輕視我。

爺爺奶奶和其他親人們,也變著法兒疼我。

我奶奶生了5個兒子,沒有女兒。

我舅舅、小姨全生兒子。

可想而知,我降生在這種家庭,會得到什麼寵愛。

爸爸有多疼我呢?

小時候因為上學,我寄宿在叔叔家。

我在家親手種的草莓成熟了,爸爸小心翼翼地摘下來,生生跑了幾里路給我送過來。

別人認為沒必要,可爸爸說:“閨女自己種的,第一顆當然得讓她嚐嚐。”

對了,爸爸還很疼媽媽。

他能理解——媽媽急躁脾氣不好,是因為在12歲就失去了母親,受過了太多苦。

我也沒讓爸爸媽媽失望。

我和哥哥一樣上進,從小成績很好。

爸爸媽媽在我求學、工作、買房結婚等事情上,都全力支援我。

幾年前,我離婚了,爸爸卻忽然過世了。

但我沒有垮下去。

爸媽的關愛給我生命的早期,打下了很好的底色

不管處於什麼困難的境地,我心底始終有個信念:“我是上天的寵兒。”

抱著這種蜜汁自信,我才能走過一個又一個坎兒。

給長大後的我們

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要原諒嗎?

前兩個故事的主人公,@小木和@明天裡的橡樹,他們經歷過並不順暢的童年,但一直在努力成為溫暖而積極的人。

我們決定不了過去,卻可以把握現在和未來。

很多人會說,這真的是太難了。

是,我們不需要逼迫自己和父母和解,也有權利和父母繼續疏遠。

但如果你想更深刻地理解原生家庭,不妨試試:

a. 站在父母的角度和時代背景下,去看待自己的遭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與樂。

父母或許真的沒有給你足夠的愛和關注,甚至對你隨意打罵,貶低挖苦。

但不能忘記的是,在他們生活的環境裡,經濟狀況和情緒狀態都不好,他們的內心,空洞也很大。

一個不懂愛的人,是沒多大能力給的。

或許你可以跳出兒女的角色,來看待當年的父母。(當然,理解,並不等同於你要原諒。)

b. 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起完全的責任。

心理學上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未必是影響我們的最關鍵因素,如何認知和看待才是關鍵。

嚴格的父母讓孩子覺得無法親近,但卻往往促成了孩子的優秀;

散漫的父母讓孩子感覺到不被關注,卻客觀上教會了孩子獨立。

不妨試試發現積極的意義,把更多的精力去揚長避短。

如果我們把自己視為有能力去創造、去承擔責任的人,或許家庭的創傷就難為不了我們。

寫在最後

或許在你的內心,曾住著一個小小的,傷痕累累的自己。你有著很多孤獨的黑夜。

但是,現在你長大了,可以勇敢地抱抱自己,告訴自己:

“你是安全的,也是被愛的,我會至死不渝地愛你。

滾蛋吧,原生家庭傷害。”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作者簡介:茗荷,心理諮詢師。我唯一的使命是讓你記起你有多完美。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父母過世後,親弟把我拉黑了”,別太高估那些,用錢買來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