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可以透過輿論來對我們的社會生活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這樣的存在無疑對促進社會和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現在這個資訊時代,人們捕風捉影之後便急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輿論也成了一把雙刃劍。

就像一個看不見的人去觸控大象,他的手只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便覺得大象長得像把扇子;摸到了鼻子,便覺得大象長得像條長蟲;摸到了腿部,便覺得大象長得像根柱子。他所觸碰到的不過是大象的一部分,未曾觀其全貌,不知其從何而來,是翻越了高山還是渡過了險灘,全部都一無所知。

這樣的一葉障目,又怎能正確評價大象呢?一群蒙著眼睛的人武斷地給別人貼上標籤,或許他們早早就拋在腦後,但是那個被貼標籤的人卻很難撕下,比如長得像扇子的大象,比如入了“崇洋媚外”的楊振寧。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正是我國百廢待興的時候,於是一大批學子得到獎學金支援出國深造,只待他們學成歸來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楊振寧便是莘莘學子中十分出色的一個。他在國內就讀西南大學物理系,先後獲得了學士、碩士學位後又獲得了獎學金赴美留學,就讀於世界名校芝加哥大學。

留美期間,楊振寧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建樹,此後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就在國人為同胞的優秀而驕傲的時候,楊振寧選擇了加入美國國籍,成為了別國的公民。訊息一經公佈便轟動一時,大家都無法接受被挖牆腳這一事實,輿論統統指向了風暴的中心——楊振寧。

但是在人們忙著給他貼上“崇洋媚外”、“不知回報”、“毫無家國情懷”等標籤的時候,楊振寧卻繼續在美國達成更多的成就,他在專業領域中卓越的成就不會因為國籍的改變而褪色。1970年,楊振寧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於次年夏天赴港講學,這也是美籍知名學者第一次訪問新中國。

楊振寧講學結束回到美國後,又在美國好幾個城市舉行了演講。受他的影響,許多美國年輕人開始對中國改觀,一些美籍華人學者也紛紛回國探訪,希望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做出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楊振寧本人。

人們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會投入過多的關注,但改變國籍這件事卻是一目瞭然的,再加上他晚年的伴侶還小了他整整54歲,於是這個有真才實幹的科學家被詬病一生。直到晚年,楊振寧選擇迴歸祖國的時候,謾罵聲依然不絕。

年過九荀的老人像年輕時候一樣兩耳不聞罵聲,只管埋頭做事,他從美國退休了,卻在回到祖國再次上崗。三尺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他傳授著自己的畢生所學,還拿出了自己的工資用於國家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這些沒有被大書特書的貢獻掩藏在詬病之下,眼睛能看到的只有河流的一小段,它從何處而來,又將流向何處,是經過了戈壁還是墜落成瀑布都未曾見到,又怎能正確評價眼前的它是激烈或平緩呢?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但不瞭解全貌便不輕易做出評價卻是我們都可以做到的。

參考資料:

《環球科學》

《詩經·鄭風·將仲子》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父親的一句“有空要經常回來”讓遠嫁女兒淚溼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