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關係。

這是中國人最擅長,但是往往(表面上)又厭惡的東西,尤其是沒有關係、不會搞關係的人更厭惡。

不會搞關係的人通常喜歡講能力、規則、程式、制度……,他們認為搞關係就是搞見不得人的事,就是放不上臺面,就是骯髒齷齪,就是破壞公平正義。

但是如果有關係可走,尤其是一些對個人利益重大的事,他們又想去依賴關係,或者如果他們透過關係達成目標也會對此沾沾自喜,甚至拿出來炫耀。

如果你覺得這是因為涉及利益,利益讓人改變了立場的話,那我們先拋開利益這個成分,想一想在哪個領域最不需要靠關係?

科學應該算吧?

科學出發點是好奇,目標是求真,基於能力(甚至是天賦),講究規則和嚴格的科學正規化,這些都跟“關係”看起來沒有關係。

科學就是這樣——並不是說跟錢學森關係好做導彈原子彈就厲害;也不可能因為是霍金所愛就能成為宇宙學家。科學就是要憑硬核本事。

因此科學家往往特立獨行甚至有怪癖,說話做事令大眾難以理解,非常不合群。他們不需要被大眾理解,他們不需要跟大眾建立關係。甚至專門有一項工作叫“科普”,就是建立科學家與大眾之間的橋樑,可見科學家們離大眾關係有多遠。

從這些層面看,科學真的遠不如其它領域講關係,甚至很多人覺得純粹的科學是一片淨土,不需要講什麼關係。

真的是這樣嗎?

可能顛覆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科學最講關係。

為什麼?

稍微瞭解一點科學思想的人都知道卡爾·波普爾的“可證偽性”,這是波普爾提出一個東西科不科學的“檢驗標準”之一。波普爾表示:科學不是方法,而是態度;科學的本質是質疑。

但問題在於,總要有個東西提出來才能證偽或質疑吧?總不能對著“什麼都沒有”進行證偽和質疑啊?

也就是說:證偽和質疑,雖然很具有批判性,但是卻沒有建設性。而人類的一切認識、發現、創新、創造,必須要有建設性。

那麼那些有建設性的、第一次被提出來等待被證偽、被質疑的東西又出自哪裡?出自一種“相信”。這種相信又來自哪裡呢?

科學共同體。

沒有哪個科學家是孤立、單幹的,現在每個前沿、尖端、細分的學科都是一個共同體,其中有N多科學家構成,最中心是這個尖端的一小波人,周圍是這個方向的科學家,再往外是不同方向但同屬2級/1級學科的科學家,更外面是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最後所有科學家形成一個圈子。

今天一個人算不算是某個領域的科學家,不在於你過去所學的專業,甚至不在於是否供職於一個研究機構,而在於他是否和所在領域的科學家有經常性的交流,能融入那個專業的共同體,並且被認可。比如他是否經常參加相應的會議和活動,寫的論文是否接受專業人士的評閱,是否有專業人士為他的著作作信用背書等。

反而是“民科”(民間科學家)才單幹,動不動就宣佈推翻相對論、發明水變油、建立大一統理論。

居然還出書了,你敢信?

真正的科學家必須融入圈子,必須首先認可圈子裡大家都認可的規範和共識,必須尊重同行的工作。你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對的不是你自己說了算,必須是科學共同體說了算。

這裡所謂的“規範和共識”,就是科學正規化。

這是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的概念。

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

所謂正規化(Paradigm)就是科學共同體(科學圈子)對當前局面的共同認識。

你看:科學這種客觀得不能再客觀、好像根本不基於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東西,居然根植於一群人的共同認識,依賴這群人的思想,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

如果沒有融入這個圈子,跟科學共同體沒有關係,那麼你就不是真正的科學家,只是個“民科”。

可見科學、科學家並不是不講關係,只不過科學家之間的關係針對性強,圈子規模小但聚焦、深度很深,跟一般人的關係不一樣而已。

而恰恰是因為聚焦、針對性強,所以科學家之間的關係往往屬於強關係,而普通人除了親人外常見的關係屬於弱關係。

理解“科學家的關係”對我們來說有什麼用?那就是扭轉很多人一直以來的一個錯誤認知:搞關係就是不好。

在科學領域關係都不可避免,其他方面就更是了。

號稱最講規則的美國,關係照樣極端重要,上常春藤名校,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校友推薦,你說這是不是關係?

美國議員,要和所在選區的百姓打成一片,要和他們相處好、為他們謀福利才能獲得支援,這是不是關係?

上到治國,下到進名企名校著名研究所跟大科學家做研究……即使在美國,關係也是關鍵因素,要混得好,必須搞好關係。

更往大了說,人類社會就是不斷分工產生效率。一旦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必然要面臨與他人的關係,馬克思不是說了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你敢不重視關係?

現在很多人(年輕人更是)很多是不屑於混圈子、更不屑搞關係,只圖自己舒坦,只想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沒有喜歡的人就玩手機。這當然是個人選擇,無所謂對錯,但這對自我發展非常不好。

不混圈子,不積累人脈,不磨練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感知,很多能力真的不會形成,比如共情、表達、感知情緒、感性推測、情緒控制等。

今天的你不需要察言觀色、謹小慎微,什麼都隨著自己的性子是舒坦了,但有朝一日需要用得著別人的時候,別說怎麼求了,連自己張嘴的那道坎都邁不出——生怕被人拒絕,承受不住別人的否定。

搞關係並不是說一定要利益交換甚至肉體交換,不要一想到關係就想得那麼骯髒,人與人之間還有非常多的健康關係,關係本質是人與人的連結,不僅可為人所用,而且生為人類無法避免。

《笑傲江湖》電影裡有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這裡說的江湖,就是關係。只要有人就有關係,你怎麼避?

因此與其抗拒、扭曲或錯誤認識關係,不如正視、釐清、擁抱關係,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健康,這才是“關係正道”。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3個月前因不滿意紀念日禮物,她怒而跟我離婚,現來求我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