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的知識,還是很困惑,甚至越來越焦慮?
學了知識就一定會有智慧嗎?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漫天飛舞的各類知識和培訓機構,宣傳“知識就是財富”,但是仔細思考一下,學了知識就等於擁有了創造的力量了嗎?
不一定,為什麼?因為書本上的知識並不一定等於實際經驗,經驗的積累書面化後可以形成知識,但反過來不一定。就如把菜譜背下來並不等於就能把菜做出來一樣。重知識輕實踐註定不能完全體驗創造的樂趣。這是由於“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但是我們不能僅僅限制於知識層面的理解,或者泛泛而談。所謂“格物致知”,就是進行深究和實踐才能完全明白,也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習了知識如果不用,知識只是裝點門面而已,或許成為傲慢的資本。如莊子說:“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
知識與智慧的關係:
用一棵大樹比較,知識是枝杈和樹葉,智慧是樹根。學習知識,枝繁葉茂,才能有助於智慧之根深入;但是無根的樹木,即使枝繁葉茂也無法阻擋風暴的侵襲,有根的大樹則可以抵禦任何惡劣環境。智慧來源於自然之天地,透過樹葉枝幹傳輸到大地之根,根深才能葉更茂。所以現代人學習知識後為什麼還是很焦慮?因為沒有轉化為智慧之根,根不深則無法抵禦外在環境的侵襲,任何困難面前不堪一擊。學習需要向內轉化為智慧之根。為什麼叫根器?根是智慧之根,器是大器晚成之器。學習是一件持續精進和耐力的事情,需要透過語言文字轉化為自己的能量之源,學習需要自己的啟發,而智慧正式從啟發而來。
知識的價值在於什麼?
智慧來自於什麼?
智慧來自於人類靈性的內在,人工智慧是不可能產生的,那是對智慧的誤用。別人也不可能傳給你智慧,所說的都是知識 ,是道理。智慧只有自己受到啟發產生,透過同頻共振的共鳴產生。智慧可以從宇宙空間下載,透過禪坐接收。我們的認知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限制,眼睛只能看到七色:紅橙黃綠青藍紫,耳朵只能聽到20Hz~20KHz;人只有關閉六根,透過內在靈性感受高維智慧。諸子百家從天道獲得的利益(法術),結果生靈塗炭,人性越發複雜。
1.保持內心清淨無染的祥和身心狀態;
2.修持“三輪體空”的空性智慧,活在當下;
3.大量閱讀經典書籍,啟迪智慧產出;
4.力行:實踐經驗(實踐出真知);
5.師父或名師指點的智慧傳承;
6.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
7.不斷磨鍊,因為寶劍鋒從磨礪出;
8.提升預測力,即對未來的預見能力;
9.提升心智心靈的感知力;
10.發現和洞悉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有能力解決困難擺脫危機
智慧是隱藏的,是不容易說出來。智慧是不易被人掌握的,猶如機會一樣不容易被抓住的,全身滑溜溜的,這就需要時時刻刻潛心修煉以啟發智慧,讓自己隨時清淨,了無煩惱,給產生智慧靈感創造條件。我們一生所求的以上過程都是讓自己更有智慧。在人世間,與人相處時時刻刻用不同方法應對不同境遇,隨機應變,這就需要大智慧。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接受不一樣。無論悲歡離合,憤怒離間都需要自己靈活以對。
考取學歷代表了什麼?
對於後現代工業化商業化時代,需要大量藍領和白領工作人員,這時候學歷作為承載技能的標準,因為要謀生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要創造偉大的事業的人而言,不僅僅限於學歷了。我們看張良,蘇秦等都是拜師後才有所成就,而不是考取功名,去拿得一證書證明自己的能力。真正的本事是知識昇華為智慧,是對人性和趨勢的分析把握,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塔木德》上說:“任何有知識的人都不會貧窮。有知識的人擁有一切。無知者不可靠,怯懦者不可教,急躁者不可傳道。”未來傳統文化構建一定是趨勢,精神發展!
我們該怎麼做?
世界上智慧最高的兩個本書,一個是《金剛經》,二個是《道德經》。這兩本書各5000字,非常短,但大道至簡,字字如金。《金剛經》講實相和真相,看懂後可以穿透各種假象和表象;《道德經》講大道規律,看懂後可以抓住很多事物執行的本質。這兩書都參透了,再看身邊的人和事,就像現在看一群螞蟻一樣,蠅營狗苟,完全是“降維觀察”。
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我們提升智慧,不僅僅繼承知識和技能。知識≠智慧,不要以為有知識就有智慧,還差的遠嘞!知識只是提升智慧的一種手段,即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不是以學習知識的目標,是繼承發揚提升智慧的手段,最終提升的是智慧,如果不能提升,那知識會成為一種障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當於文化的復興,是啟迪智慧的復興,是“致中和”和“致良知”的復興。
這個智慧是最終以“修道為之教”,是以成就道家的“無極”,儒家的“從心所欲”,佛家的“無上正等正覺”為人生目標。孔子言:“早聞道夕死可矣”,“聞道”和“悟道”作為人生的立志,把“開悟”和得道作為根本目標,而不是“道術”。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術是道的手段,可以現在我們被術老老困住,讓學習的知識成為了一種障礙了,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實際上是智慧才是力量,才是創造力和生命力。現較浮躁時代,內心起伏不定,煩惱不斷,了無清淨,怎麼會有智慧?公司招聘人才更多是利用人的知識而不是智慧。但是恰好相反,智慧才是創造力,創新力,生命力,活力~一切源泉所在。所以,人才開發是以開發智慧為目標,啟迪本自具足的智慧,進行創造,才能應對一切!
其他參考,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