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則新聞讓人大跌眼鏡:北大校友、哈佛博士,竟然在妻子生完孩子第三天,拋妻棄女。
在外人看來,這對夫妻不管是學歷、背景、還是工作,都十分匹配。
丈夫陳潛,北大畢業,哈佛進修,清華教授。
妻子李微,同樣北大畢業,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
他們的結合,應該是一段“門當戶對”的完美關係。
然而,在妻子生完孩子第三天,陳潛成為最渣的渣男:突然消失,拉黑妻子,孩子生病也絲毫不理。
妻子在情急之下,只好發出兩人聊天記錄求助。
“雙高學歷”、“收入穩定”、“門當戶對”……
當一段婚姻同時擁有這些優越的標籤,我們似乎都能想象到他們完美的生活。而現實中,他們的感情卻一地雞毛。
可見,即便是條件完美,也不一定生活美滿。
01 “完美”的婚姻,實際是一場交易如今,大家都已經對尋找伴侶時的條件和要求不再避諱。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把婚姻成了一場“交易”。
最近風靡全網的“985相親局”,在相親場上形成赤裸裸的“條件鄙視鏈”——985看不上211,211看不上一本,一本看不上二本……
把相親和感情建立在一個個“標籤”上,更像是一場求職應聘會。
的確,在背景上的吻合會讓兩個人更容易有共同愛好和話題。
但是,一昧地追求和對方教育、工作、家庭背景的匹配,看重物質上的相互交換,而不在乎兩個人情感上的連結,才成為“交易式關係”。
李微和陳潛的婚姻,就是這樣一場條件互換的交易。
兩人剛結婚時,丈夫陳潛處於入職空窗期,他們的開銷基本都是由妻子李微承擔。
毫無疑問,起碼在這位北大才子眼裡,這場婚姻就是一個赤裸裸的交易。
在那時,陳潛就告訴李微,“我們的婚姻隱含了相互包養的契約”。
因為是交易,是一場等價交換,所以李微的付出,在他看來都理所應當。
而李微似乎也默認了丈夫的這種想法,付出後,李微說:“他(丈夫)說以後會加倍補償我”。
因此,抱著能收到等價回報的期待,她繼續留在這段關係裡。
他們這種關係,只關於平等的物質,無關情感。
心理學表明,一旦愛情裡缺失了情感的連結,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情緒孤獨。
也就是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卻有一種找不到任何人傾訴的痛苦感受。情緒孤獨會讓我們質疑自身是否有價值,甚至失去對生活意義的感知。
而處在“交易式”關係中的人們,也就長期處於這種情緒孤獨的狀態。
02 “交易式”關係的脆弱在“交易式”關係裡,雙方不斷地在關係裡衡量付出是否平衡,一旦成本和收益失衡,關係就會如履薄冰。
就像這對北大校友的婚姻裡,一連串的指責、威脅、逃避就是因為對“收益率”不滿。
李薇說:“想不通,看到女兒都可以不見,一分錢都沒給過我們母女。”
而面對妻子一直不斷指責和要求,陳潛卻選擇了逃避——訊息不回、玩消失、甚至直接拉黑妻子……
而在這段關係裡,李微就扮演一名要求者,而陳潛成了一名逃避者。
研究表明,要求-逃避這種相處模式,是在關係出現矛盾時,解決問題的效率最低、毀滅性最高的模式,非常容易讓關係走向破裂。
隨著關係的不斷惡化,陳潛寄來了“離婚協議書”。
在“交易式”的關係裡,付出變成了一種理所應當。
當我們不再感受到付出與得到帶來的溫暖,就會產生一種情感遺棄的狀態:主觀地覺得自己不被需要,有一種不安全感。
03 如何避免在關係中“被交易”?毋庸置疑,“交易式”關係很難長久維持,並且結局往往會讓雙方受傷。
“交易式”關係有時是雙方達成的協議,但我們也會有“被交易”的情況:我們付出了真心,對方卻在不斷地算計著利益得失。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避免自己陷入“被交易”的關係呢?
(1)適當地付出
親密關係裡的付出和收益,誰都沒有辦法準確衡量。親密關係的本質其實是愛與付出。
而拒絕“被交易”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我們自己,先做到不過於計較。
心理學中的同質偏好理論告訴我們:在關係裡不過於計較時,你吸引到的物件,更多也會是不過於計較的人。
因此,我們在保證自己基本利益不受損傷時,可以適當付出。
(2)判斷關係裡是否有相互支援
在親密關係裡,人們不光要“各取所需”,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相互扶持。
那麼,如何判斷對方和你是不是存在這種關係呢?
首先,當你或者你們遇到困難之後,對方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除了提供物質支援外,是否注意到你的情感訴求?
也許,對方並不是一個情緒敏感的人,並不能立刻感受到你的訴求。但是,當你袒露自己的情緒後,對方是否能夠接納你的不安,和你平等地對話?
判斷對方是否和你情感互依,關鍵並不在於對方是否成功撫慰了你,而在於是否具有“意願”:對方願意提供傾聽、儘可能地幫助你成長嗎?
一段感情可以始於物質,但絕不能止於物質。
我們在尋求伴侶時追求背景的匹配,目的是為了建立更多的情感共鳴。
而一旦我們偏離目標,在關係裡追求物質交換而不是情感,這段關係也會很難維持。
婚姻和戀愛的靈魂,從不是等價交換,而是愛與付出。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