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鄉愁到底是什麼?

現代人還有鄉愁嗎?

現代人較於前人,多了一份飄著的感覺,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鄉愁是一種現代性話語,它是一種我們每個人在今天都普遍體驗,但卻難以捕捉的情緒。鄉愁對於步入現代化、工業化文明的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擁有最真切的感受——這是一種對已經逝去的文化歲月、生活方式的追憶、留戀和緬懷。

鄉愁產生於距離——這既是一種空間距離也是一種心理距離。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鄉愁就是處在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對於曾經活過的農業鄉村生活的一種顧盼。詩人北島的著名詩句“我們沒有失去記憶,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體現的便是對我們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尋與眷戀。

前人對於鄉愁,有著更深刻的感受。李白曾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崔顥在黃鶴樓上感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都無不生動地表達出了古人悠悠不盡的思鄉感受。

莫言說: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你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

我們為什麼這麼執著於鄉村的生活。在現代城市化程序的大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心彷彿更偏向於回到田園,回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勞居生活,回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的田園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回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充滿生活氣息的生活。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說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文明被稱為“農耕文明”,我們以“皇天后土”為最高神祗,“安土重遷”是我們這與西方人絕對的差別。我們對於“土”的看重,超過土地本質。是對於生活在土地上的活人,埋葬在土地裡的祖輩,還有土地裡年復一年種下的莊稼,我們對於土地的依賴不止於肉體,更甚於靈魂。現在,這個社會,“土”被降格為貶義詞,殊不知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總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自於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我們這輩人,是沒有根的,跟隨著國家城市化的大步伐,在天南海北各自生活,各自安家。不像我們父輩,不管在何處漂泊,過年總要回家,百年之後也要落葉歸根,而我們這一輩,都是走出去的人,而回來,卻成了客人。

但是我們終究是要落葉歸根,才想起前不久在外幾十年的堂伯父,在外當兵幾十年,退役後,回到老家給逝去的父親重修了墓,也給自己在父親的墓地旁找了一塊位子,自己百年之後,就躺在父親旁邊,看著故鄉的一年四季,鶯飛草長,寒來暑往。那塊墓地,是族裡面逝去了的都葬在那裡,父子,兄弟,祖先,晚輩,都在一塊地方。生前,同在一塊土地,死後,也不離不棄,這是故鄉生前養著你的肉身,死後承載你的靈魂。

鄉愁所傳達的還是一種文化認同、文化歸屬。是一種民族文化的“集體的夢”“集體無意識”,它具有一種凝聚人心的作用。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歌所表達的就是臺灣同胞期盼結束海峽兩岸人為阻隔、回到祖國大家庭的思鄉情懷。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

鄉愁的本質不是愁,是記憶與阻隔的矛盾,是時和空的共同作用。“時”是不可回到的過去,“空”是不可抵達的地方。鄉愁對於余光中老先生而言,對於那個特殊時代的人而言,鄉愁就是回不到的祖國,更是流露出無根一代的悲歡情懷 ,蘊含著深廣的民族意識 ,歸依母體的文化精神 ,對大陸現實的深切關注。余光中老先生超越小"我"而胸懷大"我",把思鄉提高到祖國統一的境界 ,畢竟,大陸是臺灣的母體,是臺灣的“血地”。

當下的中國,鄉愁被重新喚起,並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鳴。告別鄉村生活,人們紛紛湧入城市,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拉近了,但是心理距離卻變遠了,然而生存環境的改變並沒有割斷我們的文化記憶。

就那樣走下了碼頭,走上甲板/走向下江,走向海外,走向/年年西望的壯年啊中年啊暮年

小時候,我們總希望快點長大,走出村莊,而現在,走出村莊的我們,村莊成為了我們到不了的遠方,從此,我們只能望鄉。

1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不管是夫妻還是情人,相處出現四個徵兆,感情就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