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關係是個集合體,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個體與長輩(包括父母、岳父母等)、兄弟姐妹等親屬之間的關係,大家肯定會有不同的答案。
那麼,親屬關係還需要再重新談談嗎?
聖人孔孟早就給出了標準答案,什麼“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 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父母之 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論語》 ),“長幼有序” (孟子)“孝悌大莫過於尊”(孟子), 等等。
先賢們字字珠璣、擲地有聲,兩千年前就開始呼籲孝道了,可現實怎樣呢?有些“利益至上”“一切向錢看”的血緣至親,可以為了蠅頭小利不顧廉恥地對簿公堂,甚至父子反目、手足相殘。尤其在某些農村地區,不尊不孝不悌已經見怪不怪了。
法庭上,七個子女相互指責,惡語相向,手足親情已蕩然無存,讓在座的法官們大跌眼鏡。
《牆頭記》
在某衛視的一檔情感調解欄目中, 兄弟倆為爭奪老人留下的一塊宅基地慷慨陳詞,絲毫不理會坐在一 邊年逾花甲的老人的眼淚。
當年,魯北地區曾有一出名叫《牆頭記》的呂戲家喻戶曉,說的就是兄弟倆都不贍養老人,把老人“逼” 到牆頭上的故事。而現實比《牆頭記》中的劇情還要生動、豐富——子女不養老,兄弟反目成仇,讓祖先們倡導了幾千年的” 孝悌文化”再次遭到嚴峻的挑戰。
我曾參與調解過社群裡的類似問題。實際上,那個問題並不複雜,說來說去還是“私”字當頭——大家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相互猜忌,彼此中斷了溝通。
在一次家庭關係調解中,我提前收集了這家人二十多年前的一張合影。 調解中,我把照片放在他們面前, 讓他們仔細回憶照片中的情形,再讓他們想想眼下的手足關係。結果,大女兒忍不住痛哭失聲,其他兄妹幾人也都陷入了沉默。我趁機對他們說:“ 照片中的老人已經走了一位,若是老人在天有靈,你們現在的情況是不是會讓老人難以閤眼?你們是不是還想讓剩下的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也帶著遺憾離開人世?如果你們逢年過節連一個親戚都沒得走動,是不是感覺很有面子?你們也都有孩子,你們的一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示範,所以別從小就給孩子輸入負面影響。”
我一席話說得他們顏面掃地,他們都表示不再爭執了,以後會好好相處。
我也曾與幾位國學老師商討過“ 孝悌不興”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罪魁禍首”是過重的生活壓力。表面上看,我們的生活條件的確改善了不少,但壓力並未減小一房子、教育、疾病這老三樣問題,還是讓人感到焦慮。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失去物質基礎的孝悌,實際上很像無源之水,難以為繼。反之則不然。比如,國家目前推行的“脫貧” 戰略,能從一定程度上消除貧困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 當然也包括孝悌。
經濟賬好算,無非就是一加一等於二,可是大家算過精神上的賬嗎?比如不孝的賬。我們還是從精神得失的角度來
給那些“不孝”的人算算賬吧。
一個人是否真的安逸、快樂,只有在卸掉偽裝後的夜深人靜之時他才能體會到。我曾問過一位處於贍養糾紛中的當事人:“為贍養老人與一奶同胞怒目相向,你感覺好受嗎?他低頭不語,思付良久之餘,只是一個勁兒地搖 頭嘆息。試問:快樂一天值多少錢?痛苦一天值多少錢? 我們的日子不就是這樣一天天積累起來的嗎?你願意積累快樂還是痛苦?這個問題不能等到臨終時再去參悟吧?
得了小便宜便沾沾自喜,是小人所為,如果你認可自己是小人,那就沒辦法了。因為,你已經沒有廉恥感,基本上不能算人了。可是,你在潛意識裡不會撒謊,我不相信一個眾叛親離的人還能感受到快樂和安寧。
山東衛視有一檔《尋找最美兒媳》的欄目讓我頗受鼓舞,並看到了希望。我看到有很多兒媳在默守孝道,她們感覺這很應該,很正常。她們身上體現出了中國百姓的樸實、善良,讓我在這個物質時代看到了人性之美。
人世間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最糟糕的人際關係莫過於“父子反目”“手足相殘”。人應該有靈魂,而靈魂也應該有安放之處。一個人喪失了親情的呵護,就會變成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