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800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1 殺掉牛的農夫B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救急,剩下的可以下小羊,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吃完一隻羊,小羊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便忍不住又吃了一隻。
B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買雞,雞很快就會下蛋,雞蛋一賣,日子可以好轉。可等不到雞下蛋,日子又艱難了,於是,B又忍不住殺雞吃。殺到只剩一隻雞時,B想:致富是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春天,A帶著種子來到B家,卻發現牛沒了,而窮人正在喝酒。非常無奈,如果改變不了B的思維,給他100頭牛,也註定會消散得無影無蹤。
2 印度菜場的小販美國哈佛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穆雷·納森曾做過一項研究,並得出一個模型。
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場很是繁榮。這裡,生活著一群很窮的小商販。每天清晨,他們會向富人借1000盧比,然後去進貨,賣完可收回1100盧比,而晚上,他們要還給富人連本帶息合計1050盧布。
也就是說,他們一天的收入是50盧比。納森教授為小販們提供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方案,只要小販不把這50盧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盧比用於第二天進貨。即使不考慮複利效應,他們也只需要200天,就不用再去借這1000盧比的本錢了。
從此,他們收入就會節節攀升,這樣美好的結果,幾乎是觸手可及。但是,只有10%的小商販這樣做。90%的商販天天依然像過去那樣重複著,分出利息達九年之久。
這也讓納森教授大為吃驚:當只需要增加一個簡單的行為,就能夠改變你現在的資金狀況時,為什麼所有人都選擇了拒絕?
經過研究他發現,這些小販們之所以沒有那樣做,是因為他們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已經疲於奔命,每天不得不精打細算,根本沒有時間和心力去思考明天,更別提200天后的事情,這使得印度小販們形成一個共同的思維特質。
攢足1000盧布的夢想是很難在一夜之間達成的。就像那些印度小販們,他們非常渴望擁有1000盧比的本金,不需要每天去向別人借貸,但他們卻不得不埋頭解決當下的溫飽問題,根本無瑕也無思考能力去思考如何解決這1000盧比的問題,更不用說去做出改變——就算只需每天投入那5個盧比。
對於這個“心力”,納森教授將之稱為“頻寬”。印度小販們過於忙碌的生活狀態,導致他們沒有任何的頻寬去思考投資和發展的適宜。
而願意投資的那10%的人,也因此最終在這個蔬菜市場中脫穎而出,逆襲成功。
3 陷入情感魔咒的C後臺曾收到過一個諮詢,C女提到自己是第三段談婚論嫁的戀愛。但每次戀愛都是剛開始男友對自己很好,但最後都成了她去討好男友,每次都是這樣,無疾而終。C女的事業很成功,但感情卻一直不順利,她對於走進婚姻獲得幸福毫無信心。這似乎成了一個魔咒般的存在,她似乎已經確信自己無法獲得一個幸福的婚姻。
我和她說,這是一個極糟糕的信念,改變它,立刻馬上!
4 對於親人批判的阿姨J身邊有個客戶阿姨,她時常和我抱怨和憂慮自己的40多歲的兒子特別不爭氣,做什麼,什麼都不成,言語中感覺兒子就是廢物點心。我問她,他小的時候是怎樣的呢?
阿姨不假思索地說,我覺得,他從小就特別慫,不知道怎麼就一直這麼不爭氣呢!
當我這麼問的時候,阿姨似乎自己一下子明白了一些什麼。
5 永遠缺時間的M6 富足思維我更喜歡把“富人思維”稱為“富足思維”。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柯超的一段話:“沒有一夜暴富或者快速回本的方法和股神。耐心、靜待複利的魔力,是投資盈利的唯一方式。
初始投資資金是多少?我覺得這個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投資方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哲學投資體系。方法對了,10萬可以複利做到1000千萬;方法錯了,1個億,也能虧到100萬。
這個世界極其少數的人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24年前,我是農村的孩子,還是學生。很窮。想創業,想改變生活,想讓家人過得更好。但是一無所有,沒資本,沒人脈。
今天,甭管你的投資資金是10萬,100萬,還是1千萬,都要當一個億來投資,投資是富人思維,不是賭徒心理。是安全第一,理性與常識的綜合認知的體現。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識,一蹴而就博弈的幸運機率。”
你看,這就是極有力量的非常開放性的積極思想,彷彿他的手中有一把極其鋒利的利劍一般。
稀缺與關注與加強之所以將這幾個例子放在一起,我透過自己的觀察,幾個案例其實是有共性的,案例1/2缺錢,案例3缺安全感,案例4缺對親人的認同感,案例5永遠缺時間。而案例6的思想,明顯感覺是極其有創造力,完全打開了個人對於自身資源的限制。
其實,我從他們每個人中,都看到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侷限性。
越缺乏就越會關注,凡我們關注的,必然會餵養這種能量,必然加強;凡我們所憂慮的,也必然會加強。
這些關注和憂慮就這樣,逐漸構成了我們內心的信念,形成了我們內心對世界的感受的框架。
而非常可悲的是,限制性的思維方式,的確是會在代際間傳承的。因為我們所相信的,就這樣逐漸構成了我們的真實世界。
稀缺心態分析長期的資源短缺,人們被培養出了一個短缺的頭腦模式,而正是這種模式,讓人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
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頻寬,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餘頻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心智容量,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一種是執行控制力。
稀缺包括很多方面:財務的稀缺,物質的稀缺,愛的稀缺,成長場景的稀缺,家人支援和欣賞的稀缺等,自我信心與認同感的稀缺,情感中接納感的稀缺,甚至對健康身材的稀缺。
對這些稀缺的極致關注,都會降低所有認知頻寬的容量,致使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同時嚴重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
納森教授說: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頻寬,用來進行自我控制的心智資源就會很少,所以性格會容易變得非常衝動和暴躁。
缺乏的焦點確實是的,當一個人他的焦點只是在於缺乏上,他就無法擁有富足的能量,視野就會只是盯在稀缺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人生結果產生極致影響的,是格局和眼光。能夠有能力去站在未來看當下,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珍貴和稀缺的視角。
而將目光聚焦在當下極致稀缺中的人,是無法讓自己眼光跳出當下的困局的,他們無法讓自己站在未來去思考,也無法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觀察如何解決。
通向富足的轉化讓我們的視野有意識地去轉化,拿掉心中的恐懼和焦慮,讓自己真正放鬆下來,刻意地減少關注和餵養那些負面的能量。
當我們貧窮時,讓我們刻意存下一些錢,不斷地去看到自己富足的畫面,讓我們發自內心散發富足的能量。
當我們缺乏安全感時候,讓我們可以去給自己一些安全感,讓我們的內心總是浮現出自己深深被愛的畫面。
當我們缺乏對自己的認同感的時候,讓我們可以去給自己一些擁抱,讓我們的內心去想象自己特別完美表現的那個畫面。
當我們不滿意自己的親人時,讓我們的心刻意去找到一些滿意的地方,讓自己的內心去轉化為親人特別理想的樣子。
當我們總是缺時間的時候,讓我們刻意留出一些空閒時間,讓自己感受時間靜靜流淌的美好。
越缺乏的,我們反而要刻意去存留,給自己的信念和心智留出一些空間。
選擇在一切事物上的轉化這世間,最難改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自己最難改變的,是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中,最難改變的,是自己的信念。信念的根源是一個人的能量。
在沒有專業訓練的情況下,一個人一生的能量在無意識地狀態下最多也就提升一個維度。
想要實現財富、情感、幸福、健康、自由的持續富足,就必須讓自己遠離稀缺的心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富足的心態。即使遇到一切的困難險阻,也要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這是對自己最深層次的愛意和保護。
結尾思想是一種精神的活動,它甚至是一個人最有創造力的武器。一種思想將決定一種人生結果。
事實上,並非某些思想才具有創造力,而是所有的思想都具有創造力,甚至是我們的念頭。這個法則也會體現在我們的負面思想上,尤其是“拒絕”“否定”“受害”“困難”“貧窮”“疾病”這些負面的心理過程中。
其實,我們本身就已經被賦予了最為豐富和慷慨的環境,我們擁有所有我們想擁有的資源。
所以,永遠不要對環境或者自身條件抱怨或者反感,越是將我們的思想集中於負面的環境,這種環境將越發會強化。面對生活和未來,我們一定要做到積極、積極、再積極,讓我們的思想之劍鋒利、清晰、堅定、簡潔、一擊而中。
然而從小到大,我們過往的經歷給我們的內心賦予了很多信念,有的是積極的信念,而有的是非常限制性的信念。真正限制我們的是我們無數的限制性的思想。而最可怕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察覺它。
而思想的改變,其實是一個人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實現人成長和蛻變的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簡介:
分享榜樣人物的人生精華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戰略;紀錄生命歷程中的點滴智慧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