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樣做的,是大家口中的孝順孩子。

只是,有些時候,老人心裡的話,卻不願對兒女說。

王峰樓下的李大媽,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她是單親母親,這兩年一直獨居。

兒子成家,孫子降生,好不容易熬到孫子獨自在外上學,趁著身體硬朗,她早早地搬出了兒子家裡,寧可獨居,說什麼也不願回去。

王峰原先還以為她能習慣孤獨,直到有一天下班,上樓時發現她家的門沒關。

走到她這一層,李大媽主動推開門,對他招手,問王峰吃了嗎?

王峰說,我一個外地單身漢,還沒做飯呢。

李大媽高興地說,太好了,我做多了,一起吃吧。

看著她期待的眼神,王峰不好拒絕,於是進了門,發現桌上早早地擺好了兩個炒菜,兩碗粥。

王峰不是矯情的人,平日裡經常幫李大媽做些雜活,李大媽也很是和藹,所以在他家裡,王峰一點也不拘束。

端起熱粥,王峰呼啦呼啦喝著,說好久沒喝到這麼好喝的粥了,李大媽笑著看他,說鍋裡還有,慢點慢點。

一邊吃,一邊就聊起李大媽的兒子兒媳來。後來,王峰想想,是李大媽把話題引了過去。

說著說著,她端著粥,眼裡就含上了眼淚。

王峰知道她有話要說,於是問她,怎麼不住在兒子那裡,這樣照顧起來多方便?

李大媽放下粥碗,擦擦眼淚,說不是自己不去住,兒子兒媳都很孝順,自己就是不敢去住了。

王峰奇怪,但隨著李大媽的傾訴,他慢慢明白了原因。

買菜做飯,家務瑣事,有人陪伴,無人聊天

李大媽的兒子兒媳,工作都比較忙,早出晚歸,家裡的事情,基本顧不上。

於是,前幾年在那邊住的時候,照顧一家人的任務就落在了李大媽身上。

當時孫子還要上學,接送都歸她管。

早晨六點,起來做飯,兒子兒媳還沒醒,她只能小心翼翼,生怕動靜大了吵醒他們。

一直忙到七點,把幾個人的飯忙完,伺候孫子吃飽穿好,騎上電瓶車送去上學。

回來時,沒顧上說句話,兒子兒媳已經上班了。

面對空蕩蕩的家,李大媽又是打掃,又是疊被,生怕兒媳回來,嫌棄自己這個婆婆不幹活。

買菜,接孫子,午飯,送孫子,接孫子,晚飯,一天,就在忙忙活活中過去了。

幾點一線的生活,即便退休無事,也是枯燥乏味。

兒子兒媳一天說不上幾句話,李大媽看著自己並不喜歡的電視劇,眼神時常空洞,想念著老家的老姐妹。

只有她們,聊聊家常,心裡才舒暢。

住在人生地不熟的兒子家裡,面對家庭瑣事,自己就像一個不停轉的機器,生活中看不見光彩。

生活習慣不同,束手束腳

說完這些,李大媽又轉移了話題,問王峰,你們年輕人,是不是都喜歡晚睡?

王峰愣了一下,說也不是吧,自己偶爾晚睡,但第二天會很沒精神。

李大媽嘆口氣,又回到兒子兒媳身上。

“他們太能玩了。”

不知是不是工作太忙的緣故,兒子兒媳習慣了晚睡,孫子睡下後,他們還要在臥室裡刷劇打遊戲。

李大媽說了他們很多次,兒子總說自己需要排解白天的憂慮,兒媳說白天沒時間,只能晚上看看電視劇。

你早點睡就行,他們這樣勸說。

可是,習慣早睡的李大媽睡不著,儘管兒子兒媳儘量控制了聲音,可是深夜裡,一點點動靜,都讓人瞬間清醒。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習慣,讓李大媽和兒子兒媳有一些小摩擦。

比如放久的水果吃不吃,比如舊衣服怎麼處理……李大媽說,在他們家裡,自己總是束手束腳,儘量習慣他們的習慣,就是生怕兒媳與兒子鬧矛盾。

尤其是一次夜裡上廁所,她聽到過兒媳對著兒子抱怨婆婆習慣不好,兒子與她嗆了兩句,屋裡就沒了動靜。

“每天就像走鋼絲一樣。”李大媽這樣說。

私生活幹預過多,沒有自由

李大媽年輕時離異,為了照顧孩子,再沒找物件。

住在兒子家時,同院有一位單身馮大爺,與李大媽關係不錯,有時候約好了一起買菜,有時候一起接孫子孫女。

後來兒子知道了,跟李大媽說盡量少跟他接觸,說這位馮大爺不知身上有什麼事情,別牽連上咱家。

李大媽將信將疑,也不好意思直接去問。

後來,無意間聽見兒子兒媳的對話,才知道原來是他們聽了什麼流言蜚語,這才要自己遠離馮大爺。

李大媽傷心了很久,她只是把馮大爺當做一個朋友而已,想不到為了顧及孩子的臉面,自己還要裝作不認識對方,故意躲開。

這一切的一切,圍繞起來,好像一個牢籠,讓李大媽感覺窒息,恨不得早點離開,回到老房子,自己生活。

於是,孫子寄宿之後,她不顧孩子們的勸阻,毅然搬了回來,清粥淡菜,與孤獨為伴。

有了物質上的支撐,也不能忽略精神上的交流

聽完李大媽的傾訴,王峰久久不語。他想起了遠方的父親母親,很久沒有陪他們一起走走。

自己在外打拼,掙了錢大部分寄回去,讓他們存著養老。

每次打電話,他們的關心自己都當做嘮叨。

真正的交流,大概很久都沒有了。

李大媽的兒子兒媳,給了她不菲的生活費,加上退休工資,足夠過上很滋潤的生活。

原來的老姐妹,大部分都去了孩子家裡,幫忙照顧孫輩,她能傾訴的物件越來越少。

物質條件有了,精神生活卻慢慢空虛,最終變得荒蕪起來。

從小做孩子,長大了還要父母遷就自己,這是多少成年人成家後的狀態。

有了物質支撐,缺了精神交流,沒有深度理解,還把父母當成向自己付出的物件,這讓許多業已成為祖輩的父母,內心空虛,對著兒子兒媳的家,望而卻步。

家的概念,不只是吃飯睡覺刷手機,還有風雨中的溫馨,和無論何時都有的放鬆自由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成年後,各種繁瑣事項都要顧及,接父母住在自己的小家,的確省了很多自己操心的地方。

但是,作為兒女,也要站在父母角度,想想他們的感受。

李大媽的事情,可能是一個個例,但也折射出如今老人的一些心理狀態。

他們怕兒女操心,承擔了家庭瑣事;他們怕兒子兒媳鬧矛盾,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習慣;他們有時要放棄愛好,去顧及這個小家的大局。

家,大概不該是這種狀態。

成年後,總不能把家只當成一個玩手機刷電視劇的地方,家的存在,需要每個人感受到風雨中的溫馨,需要交流的自由,還有無拘無束的放鬆感。

小時候,知道父母的不容易,長大後,更要理解父母,留下空間,尊重選擇。

大概,做到這些,家會更和諧吧。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20個最打動女生的幽默情話,高情商撩小姐姐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