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些情況?
走進洗手間,準備開啟水龍頭洗手,可是面對眼前的水龍頭,卻迷惑不解,無從下手,不知道怎麼放出水來。
坐上了一輛車,想調節座椅距離,結果是愣愣地看了半天,也沒研究出來怎麼調節。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這些問題或者類似問題時候,是不是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窘態?是不是會產生一些挫敗感?是不是會認為自己很笨?
如果你是這樣想,我想告訴你:請不要再自責,這不是你的錯,而是這些產品設計出了問題。
接下來為你推薦的這本書,就是解決你自責的問題。透過這本書,你會完全改變自責的想法。然後會從更有意義的角度,去看待你生活中遇到的這些問題。
這本書就是《設計心理學》。
當看到這本書名字時候,如果你不是一個設計師,可能就不敢看了,你可能會想:又是設計學又是心理學,這麼專業的書,我怎麼能夠讀懂呢?
其實你想錯了,雖然這本書的內容是設計與心理學的知識,但是它卻是為普通大眾而寫,內容通俗易懂,關鍵是裡面列舉的大量例子,就是在你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
這是一本有意思的書,也是在這個領域內經典必讀的一本好書。
作者唐納德‧A·諾曼,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等等還有好多頭銜,總之就是一位大神。
1,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反人類物品在聊本書的內容前,先讓大家開開眼界,看看我們生活中那些被設計出的讓人哭笑不得的反人類物品。
如下圖,每次遇見這樣的插座,是不是都想爆粗口?
如下圖,有誰能夠知道兩個人怎麼同時站在這裡小便?
如下圖,逼人提著褲子去拿手紙,這設計是故意整人的吧?
如下圖,手一鬆就停水,難道這是要考驗大家單手洗臉的技術嗎?
2,為什麼有些物品會難以使用?看了這些生活中物品的設計後,你有什麼感受?
站在旁觀者角度,你會感覺可笑,會被逗樂。可是如果你正在使用這些物品,也許你就會想哭,想罵娘了。
為什麼這些物品會讓人哭笑不得?會這麼難用?甚至會讓人犯錯?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書本,瞭解一下藏在這些物品背後的設計問題,來看清造成一些物品不好使用的原因。
預設用途
看看下圖中的門,你知道怎麼開的嗎?
如果沒看到門上面的提示文字,也許你下意識就會推鐵桿了,可實際上需要向外拉才能開啟。
再看看下圖,在外面,你下意識就會去拉比較短的豎形把手。在裡面,你下意識就會去推扁平橫形金屬區域。
這才是好門的設計,不用思考,下意識可以操作正確。
使用者一看到這兩種金屬附件,就知道開門時,應該用手將其握住還是推,這些金屬附件的大小和位置則表明門是往外推,還是往裡拉。
這就是設計中的“預設用途”。它是指物品被人們認為具有的效能及其實際上的效能,主要是指那些決定物品可以用來作何用途的基本效能。
預設用途為使用者提供了操作上的明顯線索。平板是用來推的,旋鈕是用來轉的,狹長的方孔是用來插東西的,球是用來拋擲或上下彈跳的。
如果物品的預設用途在設計中得到合理利用,使用者一看便知如何操作,無須藉助任何的圖解、標誌和說明。
複雜的物品也許需要說明,簡單的物品應該不需要。如果簡單物品也需要用圖解、標誌和說明書來解釋操作方法,這個設計就是失敗的。
自然匹配
看看下圖滿牆的開關,要想開啟某一盞燈,你需要操作多少次可以猜中?這簡直不是開關,這是遊戲吧?
調節鈕被設計成車座的形狀,匹配關係非常直接明顯。若想把座椅的前端抬高,只需要把調節鈕上的對應部位往上移;若想把座椅靠背往後放倒,就把控制鈕往後移。
設計人員可以利用空間類比概念設計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體也上移;為了控制一排燈的開關,可以把開關的排列順序與燈的順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則是文化或生理層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表示減少,聲音高表示數量多。數量、音量、重量、長度和亮度都是可以逐漸增加的變數。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環境類比和文化標準理念,設計出讓使用者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產品。
反饋原則
從古老的電話,到現代的手機,變化上是天翻地覆。但是有兩處地方,依然不可改變。
第一處,撥號按鍵時,伴隨的鍵被按到的聲音。雖然手機的按鍵聲音可以關閉,那是因為可以透過螢幕看到鍵被按到了,本質上沒變。
第二處,撥完號碼後,在未打通之前,聽筒會發出“嘟嘟”的聲音。雖然有的時候這種聲音還可以被換為音樂或者歌曲,本質上沒變。
這些沒改變的地方,就是“反饋”。
遵循反饋原則,就是向用戶提供資訊,使使用者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經完成以及操作所產生的結果。
3,為什麼遵循那些原則的物品就好用?在上面的事例中,我們看到了,遵循那些原則設計出來的物品就好用,否則就難以使用,這是為什麼呢?
這與我們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有關,接下來,來看看我們如何與這個世界打交道。
行動的結構
人在做一件事時所經歷的步驟:
首先,你需要明白做這件事的目的,即行動目標;
然後,你必須採取行動,自己動手或是利用其他的人和物;
最後,你還得看看自己的目標是否已經達到。
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你要考慮四件事:目標、對外部世界採取的行動、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檢視行動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後果。
採取行動的七個階段
行動本身包括兩個方面:去做什麼和檢查這樣做的結果。可以稱為“執行”和“評估”。
執行階段:目標、意圖、動作順序和執行。
評估階段:第一,感知外部世界的變化;第二,解釋這一變化;第三,比較外部世界的變化和自己所需達到的目標。
完整的七個階段:
1確定目標→2確定意圖→3明確行動內容→4執行→5感知外部世界狀況→6解釋外部世界狀況→7評估行動結果
鴻溝
在使用日常物品時出現問題,則大多是因為人們弄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意圖與實際操作及外界狀態之間的關係。在心理狀態和外界情況之間存在數個鴻溝,每一個鴻溝都反映出人內心對外界的解釋與外界實際狀態的差異。
執行階段的鴻溝:某種產品的作業系統是否與使用者所設想的操作方法相一致?執行階段的鴻溝是指使用者意圖與可允許操作之間的差距。
評估階段的鴻溝:評估階段的鴻溝反映出使用者在解釋系統工作狀態、決定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和意圖是否達到時需要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