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愛一個人,要放手,也要放心,這才是真愛。

這是趙梅如教授在《開啟愛的生命盒子》裡提到的觀點,這個關於愛的理念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也適用於親密關係。

生活中和親密關係中,很容易出現最親近的人反而自私,甚至說出沒有人情味的話,這時候我們通常會失望和憤怒,然而這並不能緩和感情,反而引發更大的矛盾和衝突。

針對於這個矛盾,趙梅如提出要用愛去化解,並可以透過做三件事,分別是: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要拿著“我是為你好”來討愛;要放手也要放心,做到這三點,就能逐漸緩和矛盾,使感情變得親暱和充盈。

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才能得到愛

有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女人,喜歡名牌包包和名貴的衣服,只不過買的時候挺開心,但買回後就有點不開心了,似乎覺得買完奢侈品後更不快樂了,讓人很費解。

心理學家認為:正是因為她們本身不快樂,才想透過購買這些奢侈品,來證明自己是有價值和被寵溺,甚至是值得被愛的。

值得注意的是,只是她們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值得,但內心卻並沒有這樣的自信,所以就會出現越是買買買,卻會出現心靈空虛。

作者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潛意識中她們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愛,所以透過買價格比較高的物品來彌補心理上的落差,也就是說瘋狂購買本身就說明是缺愛的表現,或者說不相信自己能夠被愛,所以用禮物的方式來彌補內心的缺憾。

就如同不信任自己優秀和值得被愛一樣,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的無助。簡而言之就是不相信自己值得愛本身,僅僅只是自己的潛意識中的認為,並非是客觀事實。

這也說明:只有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人,才能最終得到愛。

永遠不要拿著“為你好”而討愛

作者在研究和工作的經歷中,總結出了這樣一種迴圈:有家暴史的人,成年後也容易被家暴;單親家庭的孩子長大的人,也容易成為單身父母;不喜歡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但成年後我們卻變成了跟父母一樣的人。

這是因為潛移默化中,我們逐漸接受了我們曾經不喜歡和不認同的東西,從而變成了一種習慣。

比如說我們小時被父母打,而長大後我們又打自己的孩子,原因無非是因為: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寫作業等。

所以無論是童年的我們,還是成年的我們,都不喜歡被人打,但是無論是上一代人,還是這代人,都不約而同抱著“為你好”的旗號去面對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這時候看起來是以愛為出發點,但實際上卻是以“綁架”的方式去傳遞愛。只不過這種粗暴的愛,不僅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反而引發了牴觸和反感。

這就會出現矛盾,矛盾與衝突很傷感情,長期下來就會出現自私、冷淡,最後變得很沒有人情味。

所以與其讓最親的人變得寒心,倒不如用愛去和解,而不是拿著“為你好”為藉口,不斷要求、恐嚇或者咆哮。

這時候轉換一種思維,用溫暖的擁抱,或者專注的注視或者互動交流都可以不斷修復關係,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就叫回應。

也可以說當一方生氣憤怒時,我們要給予愛的迴應,哪怕是一句:你辛苦了,都能緩解緊張的關係。

愛是放手,也是放心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感情問題和矛盾,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這時候如果想要修復關係,不讓最親近的人失望,不斷找到幸福密碼,需要不斷經營感情。

最重要的兩點無非是:同理心和愛的情感。

這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多考慮問題,用商量的口吻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咄咄逼人的講道理或爭對錯,換一種愛的語言去交流,這時候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討愛”,意思是內心對於愛的需求不滿,所以才會用其它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說憤怒、咆哮甚至是積累的爭吵。

表面上看是情緒反應,實際上只是內心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出現衝突與矛盾。這時候要對身邊的親人做到兩點:放手和放心。

放手的意思是給對方足夠的空間,不要總是試圖揣測和監督;而放心則代表著信任,這兩種恰恰是對方最需要被承認和應該被給予的東西。

也只有充分做到放手和放心時,面對親人或伴侶的討愛行為,才能有意識給予及時的迴應,這時候幸福自然就連綿不絕了。

所以說這三個認知的改變,既是思維方式的改變,也是情感相處模式的改變,只有不斷改變才能逐漸開啟愛的生命盒子,才能找到開啟幸福的密碼。

2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人稱呼你“哥哥”,別高興太早,真實的目的有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