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有個心理學遊戲,幾個人依次轉述第一個人說的一句話,到最後可能已經大相徑庭,甚至匪夷所思。

這個在邏輯上不難解釋,傳話過程就是誤差累計過程,小誤差無法及時彌補,終於變得面目全非。

還有就是體現了我們認知過程,我們是如何認知他人話語的,這個在後面做個解釋。

先看個朋友分享例項。

有個朋友晉升高層級職稱失利,接著還要進行原層級內檔次晉升競爭。這時候發現兩類晉升條件不一致,鬱悶,吐槽不已。

說與別人聽,傳了幾次後,別人關注中心完全變了。因為有熟人關心的詢問,聽說跨層級晉升失利了,別鬱悶難過云云,不知道其實在意的是另一回事兒。

還有許多以訛傳訛故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裡的聽者有意,就是用自己的意思重新解讀了說者話語,導致很多誤解。

由此可以說,生活中誤解人才正常,被誤解不奇怪,我們就在誤解中生活著。

為何出現誤解或者誤讀,很多時候真的不是我們想這樣的,這就涉及知覺解讀外部世界問題。

感覺給我們提供了這個物理世界的生存資訊,知覺則給感覺賦予意義,也就是解讀我們感覺到的物理世界。

知覺解讀世界有兩種方式,一個是格式塔模式,一個是學習推理模式,即先天天生和後天教養。

為何會誤讀別人資訊呢,因為先天結構是這樣進行認知的。

一是圖形和背景。也就是認知事物總是要找出一個焦點來,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這樣來認識世界。這就難免出現焦點失焦問題,導致誤解。

二是封閉性。也就是遇到缺失資訊時候,我們會自動補齊空白部分。比如我們回顧旅遊去過的地方,忘記細節不要緊,我們會自動彌補上這些,保持回憶的連續性。

三是完形律,也叫做認知最小原則。也就是認識事物時候,我們總是本能用最小付出完成任務,也就是多快好省力爭上游。

為此,認識事物時候,能節省就節省,能偷懶就偷懶,於是按照我們自己意思進行理解和解讀,這就是誤解之源。

後天學習推理也導致知覺解讀的誤解。

假設有兩段一樣長的線段,分別在兩端新增上向內和向外箭頭後,你會發現這兩個線段突然就不一樣長了。

你現在就可以試試,這就是著名的 “謬—耶錯覺”,這顯然是知覺對於事物的錯誤解讀。

看似“謬—耶錯覺”是先天導致的,不過科學家研究發現並如此。在非洲祖魯人生活的地方,當呈現這個錯覺圖形時候,當地人不會出現誤讀,都會認為線段相等。

如何理解呢?很簡單,當地人生活中沒有直線這個概念和事物,他們生活生產用品幾乎都是圓形的。

事實上,我們對於這個帶有箭頭的線段解讀,不是簡單的二維線段,而是視作三維圖形,好似常見的房子的陰陽角。

此外,文化影響,生活經歷,背景關注,思維定勢,等等,都是導致知覺解讀事物的原因。

就這個角度而言,誤解誤讀實在是過於平常現象,如同“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說”,“誰人不曾誤解人,誰人不曾被誤解”,也就不要有絲毫詫異。

1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所有情緒都來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