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和"傾聽"是有區別的。
"聽"是聲波傳到耳膜引起振動後經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的過程,而"傾聽"是大腦將這些原始聲音再現,並賦予意義的過程。
除非耳朵出現問題,或把耳朵堵上,我們幾乎一直都在"聽",但"傾聽"不是自動的過程,我們會有意或無意遮蔽掉我們討厭的聲音,也不會去傾聽不重要、不感興趣的東西。
再往更深的方向說,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提出了"共情式傾聽",這種"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以自我為中心,而以對方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要讓對方感覺到TA被理解了。
當其他人跟我們抱怨、訴說悲傷、憤怒等等時,TA需要的其實是尊重、理解、支援,"共情式傾聽"就是最好的方法。
怎樣做到共情式傾聽?
1 專注傾聽,讓對方表達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不僅要關注說出來的話,還要關注手勢動作、面部表情等等,身在曹營心在漢肯定不行。
給對方空間,我們不可能只通過隻言片語就瞭解一個人的想法、目的。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內心平靜下來,心無旁騖的傾聽,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講話,可以提出問題,然後接著傾聽。但很多人,別人還沒說完,就被打斷,開始說自己的。
如果手機響或對方的情緒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干擾我們傾聽的過程。在傾聽中,消除內在和外在的干擾,專注對方並建立起連線,會讓你更好進入對方世界。
透過全神貫注傾聽,先完整把握事情的整個發生過程,再做評價也不遲。
2 不要帶有傾向性,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事實上,我們的傾聽大部分時候都帶有"傾向性"。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在聽他人說話的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聽幾句話後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慢慢,整個傾聽的過程都帶有偏見和思維定勢。
3 去評估他人和自己我們常常缺乏耐心,在還沒有了解別人的時候,就給他們下了定論。
在共情式傾聽過程中,你只有瞭解到關於對方的見解、過往史、品行特徵和動機等資訊之後,才可以做出評估。
評估不是評判,評估是以共情為嚮導,找到真實情況的能力。
這樣你就可以知道誰的建議考慮到你的需求和渴望,從而判斷出誰的建議更合理。
同時,透過仔細專注地傾聽,你要學會評估你自己。
覺察到正在傾聽時你自己的情緒狀態,是否對對方仍有成見,是否某些地方因為自己的情緒或自身的利益,有所誤解。
4 用心感受沒有人能完美地共情,我們都會犯錯。
你每次遇到的人和事或許都不一樣,所以,在互動中,自己的狀態也不一樣,共情有可能發生,有可能不發生。
當你傾聽到你沒有經歷過的事時,你沒辦法去理解對方的感受,也很難換位去理解。所以,這時候的"共情"應該是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好好陪伴。
當我們透過共情進行溝通的時候,也是我們最受啟發的時候。
其實,跟別人互動基本都是邊給予、邊獲取。有些時候聽的人和說的人會互換位置。
我們有所付出,也會有所回報;我們既要去傾聽,也要能訴說。
《共情的力量》中也說道:"我們會犯錯,也要會道歉。這就是我們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並不是盡力完美呈現出談話的藝術,而是敢於承認只靠自己是不行的,我們彼此需要。"
"共情式傾聽"和一般的傾聽很不一樣,在"共情"中,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結語
其實我以前會這樣:說起自己的事情,眉飛色舞,激情飛揚,輪到別人說的時候,就有點缺乏興趣,有時還會打斷別人。
後來意識到這樣做非常沒有禮貌,就儘量聽別人把話說完,我再說。
其實,共情式傾聽還是有點難度的。大家可以先從上面提到的"拋開自己,專注傾聽"開始。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