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個情緒穩定、關係和諧、每個成員都元氣滿滿的家庭,不需要刻意去學習什麼教育方法,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環境。

可現實情況是這種愛意滿滿的家庭少之又少,情緒穩定的人也沒有多少,絕對的和諧家庭很難在生活中實現。

我們不可能要求夫妻都像偶像劇裡一樣相親相愛。當然,能做到這樣,能遇到一個這樣的人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如果沒有遇到,我們至少要維持家庭關係和諧,儘可能悅納對方。

關於夫妻關係如何調和,我在後面的章節會講到。現在我重點說一下那些把孩子當武器、詆譭對方的夫妻。

“武器”“詆譭”這樣的詞語好像很嚴重,可我們經常這樣做。就比如很常見的一句話“你跟你爸一個樣”,這句話就是一把鋒利的刀,直接插入孩子的身體。

當一位母親脫口而出這句話時,她內心其實已經崩潰了。她撕裂了自己和丈夫的關係,撕裂了孩子對爸爸的崇拜,撕裂了孩子眼中的自己。

這句話到底是在詆譭伴侶,還是在詆譭孩子呢?實際上,它在毀滅孩子心中“爸爸”這個偉岸形象。

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理想的父母形象。理想中的媽媽溫柔慈祥,充滿溫暖;理想中的爸爸,高大偉岸,充滿力量。

真實父母的形象與理想中的形象越接近,孩子越能感受到幸福。最可怕的是,孩子在小時候,最愛的媽媽用一句“你跟你爸一個樣”毀滅了父親的形象。

我們常說爸爸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爸爸是孩子成長的標杆。

很多偉人、優秀的人沒有父親,由母親一手帶大,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優秀,也不影響他們的陽剛之氣。為什麼?

因為母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偉大的父親形象,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親很厲害;雖然見不到他,可自己要成為和爸爸一樣優秀的人。

如果媽媽總是詆譭爸爸,孩子也會跟著對爸爸產生不滿。再加上一句“你和你爸都不是好東西”這樣的話語,孩子對自身的認可也隨之崩塌。

婚姻是夫妻兩個人的事,卻會對孩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小的時候不懂大人關係的錯綜複雜性,他們只希望爸爸媽媽都是很厲害的人,家人能彼此相愛。

孩子的願望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又何苦毀掉孩子對父母的期待呢?

- 01 -

挑剔是一種人身攻擊

我媽很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你們老劉家都這麼磨蹭,沒有一個利索的”。我爺爺和爸爸都屬於典型的慢性子,做事不急不慢。我媽經常告訴我,你爸爸就是那種人家告訴他家裡著火了,他都得慢慢悠悠走回家的人。

在我只有“對”和“錯”的概念時,我不喜歡爸爸,覺得他總是太磨蹭,惹得我媽不高興,甚至經常跟媽媽一起嫌棄爸爸,攻擊他。

直到有一次媽媽說出“你跟你爸一個樣,都是‘肉加磨’”,我很是震驚。原來,我也變成了那樣——那個惹媽媽生氣、做事不利索的模樣。

於是,我只能幹活快一點兒,這樣才能換回一句“這個孩子不隨她爸爸”。

長大後我才知道,爸爸那不是慢,而是做事穩重。媽媽對爸爸的挑剔是一種人身攻擊,是其他方面的不滿意導致的人格攻擊。

可是,那又能怎樣呢?

孩子對父親的崇拜感再也建立不起來了。

孩子對自己的自信感再也找不到根源了。

媽媽的那句話對我後來的擇偶觀也產生了影響。我會覺得“我不能找一個我爸爸那樣磨蹭的人,我不能像我媽一樣可憐”。

媽媽跟女兒抱怨,會讓女兒的內心產生一種偏執的糾結。她們有時會想“我爸爸挺好的啊,根本不是我媽說的那樣”,有時也會覺得“我將來不能成為這種人,不能嫁給這種人”。

- 02 -

沒有口誤,

只有不經意的真情流露

媽媽跟孩子抱怨同樣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我有一個小姨,婚姻非常不幸福。她從年輕時就懷疑小姨夫有外遇,她從來沒有證據,也沒有親自去調查過。

她等待兒子軒子慢慢長大,長到能“中用”的年紀,她就開始讓兒子跟蹤爸爸;或者爸爸說“加班”的時候,讓軒子給爸爸打電話,甚至讓軒子去爸爸的單位宿舍,看看爸爸在幹什麼。

小姨覺得兒子還小,不懂大人之間的事情,所以幹這些都沒什麼的。可她卻沒有想過,如果孩子真看到了什麼,對他會是什麼打擊。哪怕沒有看到,孩子就感覺不到父母之間的不和嗎?

起初,軒子還會幫小姨去“探班”,後來他開始跟媽媽說“你幹嗎老是懷疑爸爸,我爸爸不是那樣的人”。

小姨看到軒子“叛變”就更加憤怒,把敵人變成了丈夫和兒子兩個人。她經常對軒子說“你跟你爸一樣薄情寡義”“你們爺兒倆欠我一輩子”“男人都一個樣”。

慢慢地,軒子對爸爸也產生了懷疑,因為他讓媽媽變得這麼神經質,變得這麼不幸福。他也開始相信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爸爸不是,自己也不是。

在戀愛問題上,軒子從來都沒有認真過,遊戲人生,無比荒唐。不要覺得這種口頭禪沒關係。這世上沒有口誤,只有不經意的真情流露。

如果媽媽經常說這種話,她對家庭與婚姻的不滿已經彰顯了。

弗洛伊德指出,2 ~ 5 歲的男孩兒會產生戀母情結。他們戀母的方式並不是對母親多好,而是攻擊父親,不喜歡父親打擾自己與母親親近。

同時,這個年齡段也是一個過渡階段,孩子從迷戀母親到慢慢接受父親。他們發現,父親能給家庭帶來物品,會鼓勵他們做一些冒險的運動。

所以男孩兒5 歲後開始崇拜父親,媽媽也有義務幫助孩子完成這種轉變。

妻子敬重丈夫,孩子才能敬重爸爸。很多媽媽可能永遠都不能理解,孩子崇拜爸爸幹什麼啊,他爸爸那麼不堪,渾身壞毛病,有什麼好崇拜的。

爸爸能掙錢回家給他買小汽車,能有力量把他舉得高高的,這在孩子眼裡都是非常偉大的事情。

孩子對美好事物也充滿嚮往。他們心中的榜樣都是積極向上的,不會學習那些我們覺得“不好”的品質。

讓孩子崇拜父親、疼愛母親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品質,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放手。

- 03 -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我們可以想想,媽媽在跟孩子抱怨時是真的想抹黑伴侶,摧毀孩子對“爸爸”這個角色的認知嗎?

當然不是。

她們也許想吐槽一下,也許想透過這種方式拉近與孩子的關係,也許企圖用這種方式改變伴侶的行為。

跟孩子抱怨傾訴是正常的,只不過抱怨爸爸的行為太傷孩子的心了。

本意沒有錯並不代表行為沒有錯。

也許我們不經意間就把孩子拉入自己的戰壕,與伴侶為敵。尤其是媽媽,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這麼多、犧牲這麼多,孩子理應跟自己一起攻擊爸爸。

但孩子畢竟不是工具,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並不會因為加入了一個戰壕,就徹底服從。

人在成長中會在不經意間研究自己的家庭——自己生在什麼家庭,家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家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說完“你跟你爸一個德性”“你跟你媽一個樣”後,也許大人很快就忘了,夫妻關係依然時好時壞。

可孩子呢?他們會覺得父母的愛不穩定也不誠實,自己不願意再相信別人。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那句傷人傷己的話說出來後,我們的這種思維成形後,這個家裡就不會有一個人是勝利的。

3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回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