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很多人做事失敗的核心原因,排行第一的,我相信並不是目標無法完成,或者目標高不可攀,而是還沒開始努力,就已經早早放棄了。
試想一下,你有沒有試過計劃今天要做什麼,這個星期要做什麼,但到頭來哪些事都沒有完成呢?
然後下一次又週而復始地陷入這種做計劃、準備行動、堅持幾次、最後放棄的迴圈當中。
其實,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堅持自己的目標,只要有兩個原因:
1,自我意識太差;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自己刻意控制自己的意識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都是出於“本能”或者“習慣”的。
例如你打算減肥,可是運動不到兩天,就開始想吃東西,想躺在床上玩手機了。這就是你的本能意識比你的自我意識強大的結果。
當你的自我意識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那麼你在嘗試的時候,也只是試探性地嘗試。這種嘗試是輕度且充滿猶豫的。
一旦遇到任何困難,隨時都會放棄。
2,規避失敗的心理;
有些人非常害怕損失或者失敗。
因為失敗的出現,就會預示著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這不僅會損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還會降低自己的自信心。
人在腦海中都會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理想自我”,一個是“現實自我”。當我們嘗試努力時,會以“理想自我”出發衡量事情取得的結果。但當“現實自我”讓自己啪啪打臉時,巨大的心裡落差就會讓他們產生逃避心理。
例如你明明計劃了這個星期要做完五件事情,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最後兩件都完成不了。這種理想和現實的結果落差,會讓他們變得情緒低落。
為了避免這種失敗繼續傷害到自己,於是大多數人就會選擇放棄了,然後安慰自己只是自己不想去做而已,又不是自己“不行”。
想一想,你那些因為缺乏毅力而放棄的目標,是不是都有這兩方面的原因呢?如果是,那怎麼改變呢?
重塑自我形象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按照自身的形象去表現出來。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懶惰的人,那麼說明,你在心裡的自我形象,就是一個“懶惰”的人。如果你覺得你是一個勤奮的人,但現實的行動卻很懶惰,這種認知偏差,就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渾身不自在。
所以為什麼有些“潔癖”的人,容不得半點不乾淨的東西呢?因為他們有一個“愛乾淨”的自我形象。所以一旦看到身邊存在一些不乾淨的東西時,他們就會感到渾身不舒服了。
問題是,當你開始做出一些懶惰的行為時,例如停止工作,而是去打遊戲、看影片之類的,你的心理會出現一點點掙扎的感受嗎?相信你不會!
因為,你已經認定自己,就是一個這麼懶惰的人。也就是說,你已經給自己塑造出一個懶惰的自我形象。
所以,想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勤奮、有毅力的人,第一步就是重塑自己的“自我形象”,然後帶著這個“自我形象”,你才能夠有效地發揮出你的自我意識,去控制那些懶惰、放鬆的行為。
那怎麼重塑這個自我形象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定義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以那種人的做事方式,每天堅持做至少三個屬於新形象的行為。
例如你想成為一個口才很厲害的人,那麼一個口才好的人,會有一個什麼樣的言行舉止呢?你首先給這個形象做一個定義,如果不知道,可以從身邊或者網上的影片找到這個新形象的參考。
然後,每天用這個新形象做三件事,諸如抬頭挺胸地自信表達,幽默個性地開玩笑,大方得體的身體語言等。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讓自己每天都執行這個步驟,最好每天去提示自己這樣去做。你可以用手機,用便利貼等輔助手段,告訴自己今天要用新形象做事。
正如心理學所說,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用那種人的姿態去行動。然後帶著這個形象去做一些鍛鍊口才的練習,你就會提升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了。
同樣,你想要成為一個勤奮、有毅力的人,每天就用勤奮的形象去做三件事,諸如早起、閱讀一個小時,鍛鍊某技能等。
當然,一定要用輔助手段去提醒自己。因為大腦通常不會執行那些容易忘記的事情。所以無論做什麼,一定給自己清晰的提示,喚醒大腦對於新形象的認同感。
當你感到自己的行為有點脫離新形象時,一定要堅定向大腦灌輸:我是一個有毅力的人!我是一個有毅力的人!我是一個有毅力的人!
只要每天的三件事還沒做完,就一定要趕緊提醒自己行動起來去做。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會重塑你的思維和行動模式,從而慢慢改變你。
為行動設定熱身時間你有沒有經歷過以下情況:
當你正準備做一件事情,諸如開啟一個設計軟體,開始工作了,但新建文件之後,由於不知道怎麼推進任務,於是你卻跑去看影片、玩手機,就是遲遲不投入工作?
相信我,我以前也經常這樣!
我每天要寫文章的時候,開啟WPS,新建一個文件,看著空白的介面,我遲遲不知道怎麼下筆寫下文章第一個字,轉移跑去做其他事情,導致要寫的文章一直拖延下去。
那為什麼我們很難行動起來呢?不外乎兩個原因:
1,任務完成難度比較大,不知從何入手;
2,沒有行動的動力,缺失行動的必要性;
如果我們做的任務有時間上的要求,那麼通常時間還沒有用光,我們都會繼續拖延下去。可以說,不“死”到臨頭,我們都不會真正行動起來。
但問題是,我們想要做的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例如自我學習、技能鍛鍊等,今天不做,留待明天再做,明日復明日,我們就覺得有大把的時間,就很難有動力去執行任務。
怎麼辦呢?除了按照前面提到的,要每天給自己一個提醒機制,時間一定就要開始行動之外,你還需要讓自己的“熱身”時間限制在某個範圍內。
換言之,把我們用來拖延、對抗任務的“熱身時間”清晰地規劃出來。
當然,這個“設定”也最好有提醒機制,好像鬧鐘一樣。熱身時間一到,鈴聲響起來了,就要立刻手機放在一旁,著手工作了。
有次我準備寫文章,也是毫無頭緒,於是設定了一個十五分鐘的熱身時間,讓自己喝喝水,在家裡的大廳走來走去找靈感。
然後熱身時間一到,我聽到鬧鐘聲了,我就把手機放下來,回到電腦前開始寫作了。直到我寫完文章,我才意識到我的手機落在大廳的沙發上。這就是提示機制的力量啊!
我就是用下圖在宜家家居買的計時器“提醒自己”的。至於設定多長的“熱身時間”,就要根據你任務的難度而定。不過我建議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因為時間越長,你就越缺乏行動的壓迫性。
其實,上面這些方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任務和執行動作在大腦建立一個清晰的提醒機制。只要你每天做什麼事,都不要去透過回想、回憶去搜尋,好像我們記得自己每天要上班那樣,那麼大腦就更容易讓我們行動起來。
記住,大腦通常不會執行那些容易忘記的事情。
打造毅力行動的模式當你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做,相信你對於目標的堅持已經成功一半了,但還不夠。
你還需要結合以下四個行動模式,才能夠有效增加自己的毅力。只要你按照這四個模式去做,堅持下去,你就能夠讓自己塑造成一個極具毅力的人。
在你為目標努力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的時候,你就需要翻出這四步去做了!
1,不斷按照方法重複行動;
有些努力,需要重複一遍又一遍才能夠有效果,所以我才說,為什麼“提醒機制”這麼重要,因為你隨時都會忘記重複去運用方法。
大多數人在遇到阻礙時,第一選擇往往就是放棄,然後就開始對“方法”產生各種懷疑。但記住一點,你對於方法運用的努力程度,還沒有去到對方法產生懷疑的地步。
很多時候一項策略不起作用,並不是這個策略有問題,而是因為你對策略的運用還不足夠重複。
所以,剛開始努力時,給自己一定的時間去探索和運用學到的方法,諸如1到3個月時間。這樣你才看到自己的努力是不是真的有效果。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策略;
如果你確實在一段時間內,重複運用學到的方法和策略足夠多了,但依然還是得不到你想要的那個結果,那就需要改變策略的運用方式了。
經過一段時間對於方法的運用,相信你肯定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至少你已經有了切身的經驗,知道為什麼方法不起效果。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操作效果,做出相應的調整,看看哪裡操作不當,到底是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夠清晰,還是因為事情太多,沒有太多精力兼顧呢?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調整方法和策略,直到這些方法跟你“融為一體”。
3,模仿那些有成功經驗的人;
不管你想實現什麼目標,總之這個世界肯定已經有過無數的人,已經做到你想做的事情。而你要做的,就是去模仿這些人,學習他們的做事方式。
例如你想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你模仿那些社交高手是怎麼做的?如果你想提升你的溝通能力,你就模仿精於此道的成功人士。
然後——這是重點——把他們的方法和做事方式總結出來,透過觀察或者學習,提煉出他們身上的經驗,然後以此去學習。
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讓自己做什麼都有始有終,就看看有這方面經驗的人是怎麼做的。
這種模仿,會讓你提高得更快,也更省事。
4,不忘初心;
完成目標有兩種方法,而且這兩種都有用。問題是,只有一種會讓你感到愉悅。
第一種是強迫自己去努力、奮鬥,好像做著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樣,讓自己覺得受難,從而在堅持的過程中,抱著消極、抗拒的態度。
第二種就是假設自己馬上就要成功了,想象所有事情都會按照自己的預期進行;即便遇到困難,由於這些事是自己想做的,從而會積極從困難中尋找樂趣,採取各種行為解決困難。
你會選擇哪一種呢?相信你肯定會選擇第二種。
問題是,怎麼才具備第二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呢?就是你在行動的過程中,要不忘初心。
有時候我們過於糾結要做的事情,反而不記得當初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慢慢開始討厭自己要做的這件事。這就是忘了初心的表現。
當你記得自己的初心,每次想要放棄時,想一想到底是什麼讓自己走到今時今日,重拾初心,相信你就能夠再起鼓起勇氣,繼續前行了。
記住,不管你在努力的過程中遭遇什麼樣的困難,一定要牢牢記住自己的初心。畢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