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很高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看重自己,覺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會重視,在團體中享有一定地位和聲譽,並有良好的社會評價時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有此情感體驗者通常表現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自暴自棄。
自我價值感包括4項內容:自我、自信、自愛、自尊。
自我:任何人,無論在做何事,其最終的目的是獲得人生的快樂。
自信:自信帶給人生一份積極的態度,覺得世上的任何事都可以處理。面對困難,不再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地面對,只要要信心,辦法總會有的。
自愛:在人生中,有一件東西是最珍貴的,那就是自己;因為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要靠自己才能去獲得。我們要接受眼下的自己,愛護自己,使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來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自尊: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心口合一,內外一致,就是自己尊重自己。
在生活中,很多人對自我價值感都是沒有概念的。在他們看來,自我價值感是從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中獲得的。
事實上,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要為自己精心打造一個成功優越的完美形象,以期待成為別人眼裡過得好的那一個,滿足自我價值感的需要。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是不會刻意把私生活暴露在別人的眼皮底下,也不依賴外部評價來滿足價值感。因為他們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正是如此。
自我分化自我分化概念是由家庭治療的代表人物鮑恩提出的,是鮑恩理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論,可以從內心分化層面與人際關係分化層面來界定自我分化。
在內心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將理智與情感區分開來的能力,即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個體是受理智還是受情緒支配的能力。
在人際關係層面上,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人交往時能同時體驗到親密感與獨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良好的人在與人相處時能夠維持獨立自主與情感連結的平衡。他們在與人相處時能夠保持一個清晰的自我感,能夠處理好“我”的位置,面對壓力時也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
因此,這樣的人在與人相處時能保持靈活的距離,能分化情緒和理智,堅持自己不被別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不足會造成諸多危害,比如只能依據情緒反應,容易依賴他人,容易產生融合狀態,在處理問題時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缺乏理性的判斷。
尤其當面臨壓力時,自我分化程度不足人可能會採取兩種極端的適應模式:一是迴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產生的焦慮感;另一種是透過親近、依賴他人,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通常這樣的人對人際交往也有相對獨特的處理方法,即不委屈自己,也不冷落他人。
從心理學上講,自我分化水平和人的社交能力水平相關。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人,社交水平也越高,越容易留存高質量的社交圈。
因此,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選擇遮蔽了外界不和諧的聲音,很難因外界的影響使自身情緒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