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想法再美好,如果不能落地生根,孤懸半空,其實沒半點意思,還不如不曾起心動念過,“失去”的痛往往會大一些。

人們常說百里半九十,走完剩下的十里路,事情才算完滿。

變現,才是能力直正的分量,這就好比一番花裡胡哨的表演斷斷離不了那致命的一擊。

這一擊怎麼發出?

曾經有過一個笑話:一個餓極了的人,一連囫圇吞棗吃了七隻饅頭,還是有點餓,於是把剩下的最後一隻饅頭吃了,喲嗬!這回正正好。他忍不住有些懊惱:早知道直接吃第八個饅頭就好了。

第八個饅頭是那最後一擊麼?

沒有前七個饅頭墊底,第八個饅頭能一飽了事?!

奢望一錘定音般的一錘子買賣,太過急功近利。這才是我們常常愛犯的一種錯。

一有想法,就急著要結果。這也難怪,今天我們不缺財富英雄的故事,好像都是那麼橫空出世,馬雲馬老師在他功成名就後四處佈道,他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今天像我都能夠成功,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能成功。乍一聽,好像是的,長的不帥,好像還很醜;智商也一般,高考考了三次,才上了個地方院校;家境普通,不是什麼幾代;……

我們好像選擇性地忘記,為了練好英語,馬雲在西湖故意搭老外,還真讓他牽上了外國人的線;還有馬雲那張嘴,那真是我是鐵嘴我怕誰,英氣蓋世,據傳有投資客在馬雲找上門洽談投資,被馬老師那張嘴震住了:這怕是騙子吧?!中國人絕大多數人都訥於言,當然也不見得敏於行。至少這兩點就把人比沒了。

空有做大事的架勢,卻沒那沉下心俯下身做小事情的定力以及能耐,修治平齊,是從瑣屑開始的,比如說“掃一屋”開始,“風起於青萍之末”,再大的陣勢,也是從微末開始。

我們有百里的路程,不妨學學那個日本跑馬拉松的選手的做法:每次賽前他會熟悉整個賽道,依次標出標誌(比如獨特的建築物),將整個賽道切割成一段一段短程,正式比賽時,一段一段逐次完成。這就是他獲得冠軍的秘訣。

切割大目標,掰成一個個小目標,這樣原本一個大到令人心生絕望的目標,被碎成多個觸手可及,從信心到能力,都毫無障礙。整個過程,都不會有所謂的最後奮力一擊,有的只是水到渠成。

前些年,有個人在大庭廣眾下侃侃而談:先足一個小目標,賺一個億吧。眾皆譁然,一個億,有幾個人頭腦裡有概念?但在他,卻真的不當一回事。

這就是思想認知的問題。

想法,是一種認知;行為,也可以歸溯到認知。想法變現,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底層邏輯的問題,同樣也是一種認知。

被稱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在《幹法》一書中說過四句話:不斷樹立高目標;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嚴酷地鍛鍊自己。言語雖少,意蘊卻很深:想法變現,是一個長期的個人成長與成熟的過程。做來做去做自己,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正視的一點,還是一種認知。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脈對你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