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985”相親局的相關話題在榜單上呆了好長時間。

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又一個關於“門當戶對”的話題,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隨著熱搜的持續,我意識到,話題的關鍵恐怕不只是婚姻,而是“985焦慮”。

“985”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精英階層。高考勝利者。

那相對的,非“985”是什麼?

LOSER?

從社會認可,社會階層,經濟地位,文化水平,資源分配,未來可能性,乃至感情生活等等方面全都低人一等的存在嗎?

不!

所以,我們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感覺氣憤,會想說上兩句。

01被身邊人拋棄的焦慮

在婚姻中,門當戶對肯定是重要的,這點我很堅持。

不過,門當戶對的標準並不是只看“學歷”,更重要的是三觀,還有經濟背景,親朋好友的圈層,為人處世及接人待物的方式與態度等。

個人學歷相當,家庭經濟與文化氛圍相近,對日後的婚姻生活都是有利條件。

畢竟,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下,結婚絕對不是單純的兩個人的事情,那是實實在在的兩個家庭的事情。尤其一方或雙方是獨生子女,且老一輩親戚都有往來的情況下。

孟非目前主持的《新相親大會》,男女雙方都帶著家人或朋友來相親,每個人都對相親過程發表意見,並不同程度影響著結果,這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狀態。

然而,把相親條件設定在“985”範圍內,確實太窄了。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的資料,排除不上網的部分兒童和老人之後,我國網民中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也只佔18.8%。作為一本大學中的精英,985畢業生的佔比怕是連5%都不到。

雖然我們的人口基數大,相親局不怕籌不夠人。但仍會讓其他高考沒有發揮好,卻經努力拼搏,擁有美好前景的人大感不適。

當然思想成熟的人都知道,“985”只是擇偶參考條件之一,相親,也只是促進婚姻的手段。

本質上和企業招聘時設定各種條件,要求面試並沒有太大區別——為了節約篩選成本。

只是“985”大學的門檻,比那些“年入超百萬”,“歐美留學經歷”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引發的不適感更甚。

畢竟它是一個即使的底層貧困學生也有望去到的地方,而且是很多人可能差之毫釐便踏入的門檻。甚至很多985畢業生可能就是我們的鄰居、同事、好友。

如此貼近生活,卻又狠狠地把你隔絕、拋棄。

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一考定終生”的恐怖,以及階層裂痕難以彌合的緊張。

終生學習還有價值嗎?努力工作,業餘報班進修還有意義嗎?

目前年輕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很大。越來越多的人缺少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愛情和婚姻中

相親,對想要結婚的人來說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可以說是必然的趨勢。

但我們會不會因為如“985”,“一線城市戶籍”這般貼近生活的擇偶門檻,陷入世世代代階層固化的割裂狀態呢?

02對圈層分裂的不滿

學校減負為什麼難以徹底推行?

因為如果公立學校教得少,要求低了,但考試競爭並未減少,好學校的入學門檻也並未降低,那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在課外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對激烈的競爭與高企的門檻。或者放棄收費較低的公立學校,轉入私立學校學習。

對家長而言,那就是更高的教育費用。而沒有能力進行高額教育投入的家庭,其子女就等於失去了獲得更好的教育,接觸更好的成長環境,乃至改變命運的機會。

近年的資料也表明,寒門出貴子的比例在顯著下降。

如果說寒門難透過高考出貴子,還可以用“將來透過在社會上努力,獲得不輸考高精英的幸福生活”來安慰。

那麼“985”的婚姻門檻一出,幾乎相當於在那自我安慰上補了一刀。

搶不到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連優秀的生活伴侶也沒有資格擁有了嗎?

以前,普遍把門檻設在本科的時候,很多人都還能看到跨越的機會。

專升本,自考本科等道路都是暢通的。

可門檻設在“985”,不僅把高考失利人群的希望掐滅了,還一直以為自己是高考贏家,但沒進入985高校的考生們的努力也否定了。

大量社會財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就連優秀的異性都要進一步集中在少數精英的圈層內。

“圈外人”看不到希望,當然就會不滿。

近期的一篇爆文《北上廣沒有靳東,四五線沒有李誕》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社會的文化割裂正隨著經濟的割裂越來越嚴重。

由於知識與資訊的鴻溝加大(有錢人比窮人能夠更快捷、全面的獲取知識與資訊),以及迴音壁效應(認知在相對封閉的圈子裡不斷加強,聽不到或無法接受不同意見)的影響,

不同圈層人群之間的相互理解將變得越來越難。

如果在文化水平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人群當中,我們都找不到感情契合的伴侶,在各方面差異較大的圈層中,要找到情感伴侶的可能性只會更低。

結果必然導致各圈層分別發生嚴重的內卷,年輕人在圈內尋找理想伴侶,維護關係,及隨後培養後代的成本都會上升。

所以,年輕一輩在戀愛,婚姻,生育等方面的意願就出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03無法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

12月15日韓國出臺的生育補貼計劃並不被人看好。

因為結婚與生育意願的下降,不是單純的錢的問題。

何況,在女性社會地位較高的我國,尚且很多女人因為家庭與生育價值得不到認可,自我迷失等原因而選擇離婚,或者不婚不育。

在女性社會地位更低的韓國,每月補貼約能買30顆白菜的錢,真無法讓人相信能對生育起到多少促進作用。

再說,還有日本的前車之鑑。

只要經濟與文化群體的割裂與相互孤立持續加深,我們早晚也會步上日韓的後塵。

上世紀60年代,生態學家與動物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文進行的一項“老鼠烏托邦”實驗表明,群體在有限空間內,即便水源和食物無限量供應,也會經歷數量暴增到停滯,再到暴跌的過程。

期間,試驗老鼠們還出現殘酷的內部競爭與大規模非自然傷亡。

雖然試驗結果比較悲觀,但人類畢竟不是老鼠。

我們也許無法避開總體的自然規律,但說不定可以透過政策調控等手段,避免最殘酷的那一幕。

“老鼠烏托邦”實驗的主要人員與設施。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句話說,事物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同時也有另一句: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未來或許還會出現條件比“985”更深入細分,貼近普通人生活的相親局。這是在內卷的趨勢下,為大家節約“篩選成本”,促進婚姻和生育的有效手段。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為心中更好的生活努力與籌劃。卷不進更高的圈層,那就在自己的圈子裡成為優秀。

無論付出是否一定有收穫,

終歸比不努力要多一分機會。

你說呢。

喜歡閱讀,分享思考。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朋友對自己經濟不大方,是不是就是不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