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會覺得觸動心絃。
——《請回答1988》
如果有一天,帶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先你而去,你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媽媽會死嗎?”
在某一個失眠的夜,23歲的美國插畫家哈莉·貝特曼意識到自己的母親終將有一天比自己先走一步,這個女孩害怕地想象著母親離開後的各種情況:
“如果媽媽不在了,誰來教我那些我還沒有學會的事情?誰又會一次又一次得原諒做錯事的我?少了那個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又該如何獨自前行?”
於是,她大哭著將自己的恐懼告訴自己的母親。
母親蘇西聽後,微笑著寫下了這本感人至深的“母親離世指南”——《我離開之後》,逐步指導女兒如何度過沒有自己陪伴的日子。
“有時你會忘記了自己有多優秀,怨只怨我不能再你身邊時常提醒你。”
母親蘇西幽默而又催人淚下的文字,與女兒情感濃烈的插畫相得益彰,讓這本小書一經面市便成為橫掃各大圖書榜單的暢銷作品,豆瓣評分甚至高達9.2分,被無數的讀者奉為自己“最好的人生禮物”。
在這個溫暖的冬日午後,我想和你一起翻開這本《我離開之後》,一起去感受母女間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愛與牽掛……
我離開的第2天:允許人們關心你“你可以向他們傾訴,他們也會耐心聆聽,你們還可能還會一起哭泣。”
“媽媽”這個詞或許是這世間最美好的一個聲音。
從牙牙學語時的呢喃,到成年後不耐煩的嘟囔,只要還能叫出這兩個字,只要還有那句溫柔地“在”,或許我們就是這紅塵俗世中最幸福的所在。
那條彎彎曲曲地臍帶是母女間最初的聯絡,也是那種無法割捨的情感羈絆。
這世間最深沉的愛,便是母親給予的。
那是拼盡全力、忍著劇痛也要讓你看一看這個世界的決心;那是傾盡所有、付出全部也要為你鋪平往後路途的苦心;那是放棄生命、割捨親情也不能拖累的你的真心。
每一種都是我們永生都無法還清的債。
但當死亡將這種聯絡切斷,所有的悲傷排山倒海而來,我們迷茫、無措,像一隻受傷的小獸,彷彿只有躲起來舔舐傷口才能將這種傷痛緩解。
但是蘇西媽媽並不這樣認為。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當勇於承認和接納生命有它的定數。”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生命,特別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可以永無止境地繼續下去。
但是就像一段美好的旅程,即使我們多麼不捨得,都將要告別一樣,生命也有它的既定的命數。
即使她自己不得不選擇離去,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她仍然希望這偌大的世界上有一個角落、有一群人可以允許女兒哭泣、允許女兒放縱悲傷。
用力地哭,才能有一天自然而然的笑。
哭和笑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即使是面對母親離世這樣毀滅性的打擊。
不要將自己的精力放在逃避、掩蓋、埋藏上面,坦蕩地承認最愛的人離去的事實,即使那確實很難。
如果可以,那就好好地哭、好好地訴說,好好地面對自己的創傷,無論多麼不喜歡,都要承認,“媽媽,已經再也不回來了”。
然後好好地站起來,好好地過好沒有媽媽的人生。
我離開的第五天:整理屋子“人生就像一場賭博,需要時刻保持鎮定,有條不紊。這樣你才能在關鍵時刻找到你的襪子。”
每一個孩子出生時,父母總是在心裡許下宏願,希望傾盡全力護她周全。
但是,儘管如此,那些生命中該受的傷、該摔的跤,孩子們還是會一樣不少的經歷、忍受。
也許是漸行漸遠的密友,也許是不相為謀的知己,更甚至是不再鍾情的愛人,他們出現又遠離,徒留你一個人在原地傷心。
而父母的離去或許才是那最可怕的致命一擊。
畢淑敏曾在《孝心無價》中寫道:“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或許是人生最為遺憾的事情。
“你可能會覺得天崩地裂,或是渾渾噩噩……”
曾經我們以為來日方長,以為還有時間,但當死亡真真實實橫亙在我們與母親之間時,我們終於明白時間的殘酷、人生的短暫,終於認清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時……
我們應該怎麼辦?
“這時你可以打掃你的屋子,將東西各歸其位,讓屋子井然有序,盡一切所能遠離生命的無常和死亡的殘酷。”
再多的“有些事情,我們早做就好了”的悔恨,卻也換不回我們最想等的那個人。
母愛,從來都是一場永恆的虧欠。
或許這就是母親教會孩子的最後一課:告別,才是人生的常態。
所以,不要讓悲傷籠罩你的人生,不要讓傷痛絆住你前進的腳步,要學會接受人生裡的那些不如意,學會接受那些在歲月走散的人,錯過的事。
蘇西希望女兒要在告別的眼淚中學會,專注所擁有的,珍惜所把握的,而非那些失去的。
所以,在離世的第五天,她希望女兒整理自己的房間,即使在最難的日子,也要整整齊齊地迎接明天的太陽。
畢竟,這個世界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畢竟女兒的路還很長很長……
我離開的第450天:照鏡子,用我看你的方式看自己“有一天你也會老去,別等到那時你在看就照片時才發現:我年輕是多麼漂亮啊!”
時間真的很殘忍,在蘇西的敘述中,我們發現她已經離開女兒整整一年半了。
可是,時間也許會稀釋女兒失去母親的傷痛,但是絲毫不會消減母親對女兒的牽掛。
但是,很多時候,儘管不捨,母親也只能放手,讓女兒獨自一個人去面對生活裡風霜雪雨。
那是怎麼樣的一條路呢?
路很長,夜很黑,沒有母親的陪伴,有人會譏諷她的不自量力,有人會嘲笑她的形單影隻,甚至會讓女兒懷疑,自己是否還會有勇氣繼續前進。
“有時候,你會忘記自己有多優秀,唉,只怨我不能在你身邊時常提醒你。”
母親是遺憾的吧,遺憾自己不能親自陪伴在女兒的身邊安撫她的無措與迷茫。
於是,母親希望女兒能照照鏡子,用母親看她的方式去看看那個在生活裡磕磕絆絆的自己——那個優秀的、自信的,充滿勇氣和力量的自己。
我曾問過我的母親,對於我,她有什麼期許。
那個從小對我嚴格要求的母親,給了我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果說媽媽對你有什麼希望,我希望你任何時候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並且可以做成什麼,不用因為婚姻中的責任活得卑微,不用因為世人的標準活得心累。”
那一刻,我才第一次讀懂了我的母親。
曾經我以為考試第一名,或是上了名牌大學,亦或是有了一個穩定體面的工作,母親就會開心。
但是,我錯了。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不管自己的女兒成為誰的妻子、誰的母親,她最希望的都是你能始終成為你自己。
因為生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精彩旅程,我們有機會走這一程,即使母親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但是在她目送的你遠去的目光裡,她依然希望你記得自己最好的樣子。
那樣子,曾經無數次出現在她看的眼神裡。
所以,她比任何人都害怕你因為別人的目光改變自己的初衷,因為別人的言語失去自己的方向,因為你曾是她存留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也是她對這個世界最後的溫情。
所以,擦一擦眼淚,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微笑,請記得那些看不見成果的努力,那些找不到希望的堅持,終究有一天會成就你,帶領你走出那條屬於自己路……
如同母親所希望的那樣。
第4000天:突然想起我真正的悲痛是什麼?
不是撕心裂肺的痛哭,不是指天罵地的悲憤,而是,當我走過和你一起經過的那條街,突然意識到:我最愛的你,再也找不回來。
上個月,撒貝南上了熱搜,因為自己的妻子給他誕下了一對龍鳳胎。
面對鏡頭,一貫風趣的小撒難得的嚴肅:“我現在想接到我媽媽的資訊,永遠不可能了。”
難過,排山倒海,一下子擊中了小撒心底最不能觸碰的那一塊。
“回憶猶如潮水,不可抑制地向你湧來。”
蘇西媽媽意識到,儘管過去了4000天,但是女兒從未真正地從自己的離世中走出來。
儘管繁忙的工作、溫馨的家庭,或是甜蜜的愛人已經讓女兒不再頻繁地陷入傷痛,但是一個母親用過的咖啡杯,一件母親曾經的毛線衣,甚至是花園裡那朵母親最愛的玫瑰花都時刻在提醒著女兒:我的媽媽,再也回不了……
“我離開之後,不只留下了悲傷,死亡並沒有帶走一切。”
面對生離死別,任何時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那個人是我們最愛的人時。
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功課,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需要經歷很多,完成很多,面對死亡,經歷死亡,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這是我們無法選擇,無法逃避的。
但是我們能夠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以怎麼樣的態度和方式去面對。
“你和那些珍貴的回憶一起被留了下來。那些影像、聲音、味道,記錄了我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正如蘇西媽媽所說的那樣,“死亡並沒有帶走一切”,沒有帶走母親對女兒的牽掛,沒有帶走女兒對母親的思念。
不要停滯不前,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不要沉湎在過去,也不要原地踏步,珍惜你所能擁有的,珍重你可能會失去的,並且好好地生活下去,因為早在母親離開之前,女兒就已經一個人登上了自己的人生舞臺。
或許此生不再能真正的擁抱你,但是這份愛,並不會被歲月的無情流逝而消減。
因為,只要女兒記得,媽媽一直都在,那些媽媽說的話,總有一天,孩子都會明白——
“就算沒有我,你也能繼續前進,你原來就擁有面對未來的力量!”
哭著讀完這本書,又暖又虐的文字,和簡約的插畫,每一個字都像一根弦,輕輕撩撥著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部分。
#母親##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