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天繼續精讀《被討厭的勇氣》。

別看我標題用了特別粗野的詞“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其實我要講的是阿德勒心理學裡非常關鍵的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我發現“課題分離”,概括起來其實就是“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兩句話,如果能理解並做到,我們的人生會非常清淨,非常輕鬆,非常自由。

01

什麼是“課題”?

阿德勒心理學關於人的行為和心理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

人的行為目標有二:

第一,自立;

第二,與社會和諧共處。

人相對的心理目標也有兩個:

第一,“我有能力”的意識;

第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 。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啊。

我們覺得痛苦,無非就是“我有能力”這個信念建立不起來或者動搖了,比如收入低,比如失業,比如考研失敗,或者和某個人關係不和諧了,無論是夫妻關係緊張,親子關係糟心,和同事起了摩擦,還是和陌生人起了糾紛。

我們的煩惱說到底就是這兩樣罷了,當我們覺得“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夥伴”時,我們就沒什麼煩惱了。

為了達成這兩個方面的行為目標和心理目標,我們需要面對三個最主要的“人生課題”:

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

每個大課題下面一系列小課題。

02

什麼叫“課題分離”?

阿德勒有一個觀點,他認為“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而一切人際關係矛盾的起因都是對別人的課題橫加干涉。

怎麼解開像一團亂麻的人際關係呢?

最重要的原則叫做:“課題分離”,意思就是誰的課題誰負責,其他人不能橫加干涉。

如何課題分離呢?

第一步:要問這是誰的課題?

判斷是誰的課題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考慮一下“某個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第二步: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比如孩子不學習,是誰的課題?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因為這個選擇的後果最終是由孩子來承擔的。父母逼迫孩子學習,那就是干涉孩子的課題。

那孩子是未成年人,認識不到行為的後果怎麼辦呢?難道要放任孩子嗎?

不是放任。首先,說不定孩子不愛學習,就是因為最開始父母指手畫腳造成的。父母要做的是告訴孩子這是她的課題,然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橫加干涉。也就是“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無視本人的意願,而強迫其改變,只會在日後產生強烈的反作用。

而且這真的是為孩子好嗎?干涉孩子的課題,為他安排人生,像剷雪機一樣提前為孩子掃清障礙,剝奪了孩子直面困難的機會,就真的好嗎?沒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

再比如成年以後,年輕人到了適婚年齡沒結婚,或者想要到大城市去闖,不想留在老家考公務員,這是誰的課題,這是孩子的課題。父母逼婚或者逼孩子回老家發展,那就是干涉孩子的課題。

那如果讓父母失望,父母不開心怎麼辦?

父母的幸福,是父母自己的課題啊,同樣的,孩子的幸福是孩子自己的課題啊。

干涉甚至揹負別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也會讓別人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就算你以愛之名。

大家都輕裝上陣,不好嗎?

位置調換一下也一樣的。

比如老年人晚年要結婚,孩子反對。這是誰的課題?這是父母的課題,孩子反對是對父母的課題橫加干涉。

家庭之外也是一樣。

比如你選擇丁克,這是你的課題,你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可以給你提供資訊或者建議,但是不能干涉你的選擇。

但是同樣的,別人怎麼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也要接受這件事你無法左右。

課題分離,還可以幫助我們守住自己的本心。

我的職業生涯裡,曾經遇到過特別糟糕的領導,不專業、偏心眼、評價標準混亂、拉幫結派排除異己等等,我當時覺得非常痛苦。

但是後來我無意中看到她買了一本關於如何帶團隊的書,我突然明白了,她有屬於自己的課題,做不好領導,這是上司自己的課題,我干涉不了。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後利用那個平臺儘可能地成長,當那個平臺無法帶給我更多的成長,我就離開。這才是我的課題。

有個還在讀大學的讀者和我說,老是看到室友湊在一起說別人的壞話,聽了覺得很煩,特看不慣他們的行為。你只能決定自己如何為人處世,別人如何為人處世那是別人的課題啊。

課題分離,讓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才說,“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兩句話得自由。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 The End-

5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接親當天,岳母坐地起價追加20萬彩禮,新郎調轉車頭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