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你對他越好,他越覺得你好欺負;有些人,你越不搭理他,他越犯賤。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往往在意那些自己主動打電話過去的人,噓長問短,貼臉熱情,然而卻總是忽視了那些給我們打電話的人,對我們關心的人。
比如說夫妻或者戀人之間,付出的一方往往時刻擔心另一方,生病了給她買藥,過節了給她買禮物,煩惱了帶她出去散心。而對於另一半往往已經習慣了你對她的好,這些事情對於另一半來說可能就是她覺得這些都是理所應該的。有時候外人的一兩句話,往往要抵得上你十句或者不止。久而久之雙方的情感關係就慢慢變淡了,畢竟誰也不會一直舔狗。

記得以前有一位同學,我們一直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學,小學那會是關係特別好的,互相一起上學,放學,做作業等等,可以說是掏心掏肺的吧。然而因為一些事情,也說不上具體,感覺他和我的關係就慢慢變淡了。那時候我還很天真地聯絡他,約他出去玩,可是換回來的卻是對方冷漠的反應。後來也看淡了,畢竟你在人家那裡或許也不是那麼重要。雖然現在偶有聯絡吧,但是假如他有事情要我幫忙的話,我肯定還會竭盡全力幫助他。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你對他越好,他越覺得你好欺負的現象呢?其實這個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單純的單方面的付出,就破壞了人際關係中互利互惠的原則。
在我們傳統思想中,人際關係與功利不會直接聯絡起來,因為我們不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是講究含蓄。然而對於人際關係我們其實是可以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以情感為主的人際交往:比如說親情、愛情等等;另一種是以功利為目的的交往,在雙方交往中是為了各取所需的物質利益。前一種是情感精神方面的,後一種是物質方面的。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基本的動機就是各取所需,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假如想要人際交往持續或者深化下去的話,雙方就必須要保持一個平衡狀態,不然就有可能會中斷。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說過,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
但是由於人與人之間交往往往羞於談目的,我們很少會去想我的好朋友之所以和我關係這麼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者是想佔你便宜,或者是喜歡你,或者是你對他有用等等。
但其實我們應該要注意人際關係和行為都是基於一定的價值觀,人往往會傾向於和更有價值的人去交往。所以假如你想讓人際交往利益最大化的話,給予他們的幫助的時候,一是要輕易去關心或者幫助對方,這樣會讓對方覺得你的行為很廉價;二是不要隨便什麼人都給予關係和幫助,不要太博愛。或許你不要求對方給予回報,但是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就好比你借人家錢,人家不想還,但你還是無償借出你的錢,對方自然不會珍惜你的錢。所以說人際交往一定要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怎麼解決這種情況呢?有一本叫《非暴力溝通》,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馬歇爾•B•盧森堡博士寫的。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它希望達成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
在這本書裡面講到的感受:就是清晰地表達感受,注意區分和想法之間的關係;對於這種情況就應該和對方清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並提出自己的請求或者需求。然後再去傾聽對方的想法。
良好的感情模式一定是建立在你來我往的,彼此舒服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