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陣子,網上流行一個文案,當時稱為造句體,樣式如下:
“如果不學理科,我想當個作家。”
“如果不學中文,我想開個養殖場,再種片小蔥。”
“如果不學設計,我想做個自由旅行者”
……
最初是一名網友在自己的主頁上寫下一句“如果我不學新聞,我想做個理髮師”,接著便很快引起大家共鳴、瘋狂跟帖。
為什麼一下子能引起那麼多人共鳴參與呢?想必還是因為太多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吧。
或是多少也有些遺憾,所以心裡都有種“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意識,而造句,反而透露出一種念念不忘和藉口。
同時,這也是一個關於夢想和現實的話題。
生活中,把現實和夢想分得很清楚的人,多半是理性的。他們相對會生活的穩定些,有保障一些,在大眾眼裡,穩定就代表生活的不錯。
而那些因夢想跟現實生存做抵抗和鬥爭的人,最初往往都會很艱苦,才能不顧一切堅持自己的夢想、甚至需要過一些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
這樣的人看上去很累很苦很無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精神又是難能可貴的。
因為他們有勇氣為了自己的夢想行動和追求,如果能堅持到底,或者選對了方向,最終把夢想實現了,或者至少實現了某種現實價值,他們便也算是成功了。
這時候的他們,應該是幸福的吧,因為他們把夢想和現實融入到了一起,既可有名也可有利,實現了夢想,多半也就是可以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不再憂愁財富生存之類的問題。
但放眼看去,這樣為夢想堅持或最終實現夢想的例子、永遠少於為了現實放棄夢想的人。
我們的生活總會被周圍人的目光或意志左右,當我們在父母的安排下選擇了有利於生存的專業去學習後,我們的人生就慢慢離夢想遙遠了。
學業有成後,我們有了穩定的工作;有了過得去的收入;後來又有了房子車子,有了看似美滿的婚姻。
我們看上去活得很體面,但那份工作卻只是為了這個體面而存在的。
我們漸漸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這份工作和這個專業,自己是一直在堅持,在為了工作後面的收入強迫自己。
當我們對生存壓力感到焦慮無奈,當我們對親人的要求或期望妥協,當我們不得不懦弱地從眾,就只好帶著遺憾和不甘把夢想藏進記憶的箱底,假裝自己無所謂,提醒自己走一條別的路是為了責任。
可是那些念念不忘的夢想,那些從小就喜歡的方向,我們真的能從容放下嗎?真的就能無所謂嗎?
其實也只是藏著掖著,並不是真的完全放下捨棄了吧,若是有機會,還是想去觸碰去試試的。所以才會有人一提到夢想愛好這種東西時、滔滔不絕,兩眼發光,感慨萬千……
但是現實多半如此:“夢想是用來嚮往的,專業的選擇應該更現實更符合大眾標準,應該選擇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有幫助的那一種。”
所以,當所有人都覺得專業應該貼近現實利益後,人們就只好把夢想當成一個業務愛好,有的甚至業餘時間都沒有,只能束之高閣。
同時,你也不能向這個愛好“投資”更多時間精力金錢,如果你為了一個愛好節衣縮食去堅持,周圍人鄙視或質疑的目光會如潮一樣湧來。
指指點點說你不務正業(沒有他們認為的正當職業),不懂事(認為父母白白培養你),不成熟(認為你的夢想不可能實現,是白日做夢浪費時間),沒責任感(不好好賺錢養成家立業養家餬口),不孝順(沒有好好賺錢回報父母)……
聽起來好像有沒錯,於是大多數人只好悄悄放棄自己的愛好,機械地投入所謂的“正業”裡。
然後讓大家覺得你衣著光鮮、一家人體體面面,那個工作穩定收入穩定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踏實可靠穩重懂事很不錯”。
當有天某個人提起我們不想要的和想要的生活狀態時,我們才突然清醒了過來,發覺自己還有個掩藏已久的夢想和嚮往。
就像“如果不學體”一樣,一語擊中我們的心,喚醒了我們那個隱藏起來的真實靈魂。
可我們已經在現實這艘大船上走出很遠,不容易下去,也不容易再換方向。
只能帶著無可奈何的疲倦、寫下那個深藏在心裡的那個夢想,做個無關痛癢的感嘆,再重回現實裡繼續機械又努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