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同時又物慾橫流,縱使是一部分人賺到了錢,也容易迷失自我,精神上感覺空虛;還有很多人在拼命努力賺錢的路上,只是活著都不容易。所以說,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兩個字,焦慮是一種常態,幸福是一種奢望。
老子《道德經》第44章告誡我們:好的名聲有很多,但是身體只有一個;錢永遠都賺不完,但是生命只有一次。過分地追求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很多人明知道淪為金錢的奴隸不好,深陷名利場是很危險的,這好比是“飛蛾撲火”一般,可就是無法自拔,慾望也無法減少或者停止。
難怪,古人會感嘆:“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那麼,我們身處名利場,到底該如何修心養心,如何學會釋懷呢?曾國藩《治心經》第6章“名利篇”開出了秘方,值得所有人學習借鑑!
01
《治心經》“名利篇”上篇,曾國藩首先告誡大家: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即:知足就會覺得心中像天地一樣寬廣,貪得無厭會覺得宇宙也十分狹小。對於一般人來說,多欲多求就更容易招致禍害。
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慣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這是曾國藩的一句醒世恆言,他告誡那些福氣淺薄的人,不要過分奢求福氣,貪得無厭,繼而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甚至是鋌而走險、違法犯罪,要不然就會有意外的災禍。
每個人的出身不一樣,每個人的貢獻也不一樣,甚至是每個人身上積蓄的能量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就要多積蓄能量,打牢地基,少投機取巧,要不然最終會“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名利場上,進一分是禍,退一分是福。范蠡和文種都是幫助越王勾踐成功復國的大功臣,范蠡功成名就後馬上激流勇退,然後隱姓埋名,經商致富,得以善終;但文種自恃功高,捨不得眼前的富貴,還不聽范蠡的忠告,最後文種被越王賜死了。
02
《治心經》“名利篇”中篇,曾國藩說:我一輩子讀了很多書,發現聖賢教人修身養性,千言萬語,總括起來,最關鍵的一條是不忮不求。
何為不忮不求呢?
曾國藩詳細地解釋道:所謂的忮,就是指嫉賢害能,妒功爭寵 。有些怠惰的人,自己不修德進業,還忌妒他人,害怕別人修德進業,比自己優秀,超過了自己。嫉妒心,一般是發生在名望、事業相當,地位相等的人身上。
所謂的求,就是指貪利貪名,安於現狀,卻又貪得無厭。有些人,在沒有得到的東西的時候,想方設法去得到,得到了的東西,又害怕失去。貪求心,往往發生在金錢交往、仕途相互有所妨礙的時候。
一個人,去掉嫉妒之心,仁愛之心便會顯露出來;一個人去掉貪心,人品才能樹立端正,也不患得患失,而仁義之心顯露出來。“忮”心不去,就會滿心都是荊棘;“貪”心不去,心靈就會越來越卑汙。
曾國藩不僅自己一輩子努力戒除“忮”心和“貪”心,以謀求養心修心之根本,他還在家書中告誡子孫後代都要在這兩方面痛下功夫。由此可見,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內聖外王,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夠至今興旺發達,曾國藩的這條家訓——“不忮不求”功不可沒。
03
《治心經》“名利篇”下篇,曾國藩解釋了為什麼物質發達而人內心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因為人心一旦過於沾戀名利,便會物極必反。
比如說,山川秀麗的林泉本來都是名勝地方,可是人們一旦沾迷留戀,人流攢動,就會把幽境勝景變成庸俗喧囂的鬧區;琴棋書畫本來是文人墨客的一種高雅趣味,可是一產生貪戀的狂熱念頭,就會把風雅的事變得俗不可耐。
最終,曾國藩得出一個結論:只要心地純潔,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內心快樂的仙境;反之,內心迷戀聲色物慾,即使置身於山間的快樂仙境,也會使精神墮入痛苦深淵。
其實,這番話與諸葛亮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相仿,都是在告誡人們:首先要學會釋懷,淡然看待名利,才不至於淪為名利的奴隸,才能不喪失本性,繼而真正體味人生之味道,生命之意境。
人類之所以為高階動物,是因為有靈魂、有文化、有精神,如果像動物那樣整日為了慾望而奔波,實在是可憐。
名利很重要,但是名利不是生命的全部,人類在滿足必需物質需求後,就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每個人對於物質的需要都應該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滿足一定經濟水準後(比如說小康生活),還花過多時間和精力去追名逐利,就是非常不可取的。
就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所說:“低水準的必需經濟,對人生是有其積極價值的,可是不必須的超水準經濟,卻對人生並無積極價值。不僅如此,甚至可成為無作用,無價值,更甚則可產生一些反作用與反價值。”
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水平提高了,只會是不斷提高人們的慾望,但是對於人生的提高意義不大,反而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所以,現在很多人深陷名利場,努力邁過了一個個經濟門檻,依舊是互相攀比,永不知足,一身疲憊。
對於個人來說,經濟為主,人生為副,這是本末倒置。只可惜,在如今一切向錢看的時代,人心已經浮躁了,主次已經顛倒了。多少人,因為賺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為加班熬夜弄壞了身體,因為賺錢沒時間陪孩子,又因為賺錢沒有好好享受真正的人生。這的確是很可悲的!
所以說,當今社會,我們再讀曾國藩的《治心經》,學習他那豁達的名利觀,對於我們自己修心養心,顯得尤為重要。最後,將曾國藩的一句名言送給大家——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與諸君共勉!但願大家都能守護好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