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女兒今年初三,我們倆每週都要大吵一次,我被氣的熱血湧頭,每次吵的時候,都咬牙切齒的想:即使叛逆期也不行,這樣下去不如死了算了。

但是,冷戰兩個小時之後,我都會特別絕望無助勸自己:你是媽媽,她現在初三關鍵期,幹嘛和孩子較勁呢?就不能忍一忍,過了青春期就好了啊......

這是朋友給我打電話訴苦經常說講的幾句話,我覺得她受到了嚴重的精神創傷,內心有個解不開的死結,以至於每次講都如祥林嫂般,重複這一段話。

歸根結底,吵架的根源是圍繞著學習成績,目標是想中考得到高分,但這種吵架過程無疑是“能夠好好學習”的障礙,所以惡性迴圈,隨著中考時間臨近,母女兩人只會更加焦慮。

而這本《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是我目前看到的最棒的相關書籍,不僅從青少年大腦科學分析,還給出了相關青少年行為,和父母行動指導。

這本書揭開了很多青春期懵懂少年少女的行為特徵,他們並不可怕,只是大腦發育中帶來的變化,作為守護者,瞭解一切,才能解釋一些,才能提供有效幫助,而不是謾罵和指責。

01、青春期大腦,不要被“安全”和“情感”佔據

人有三個不同的“大腦”:

本能大腦:在危機中發揮主導作用

情感大腦:感覺並激勵

思維大腦:思考並推理

而情感大腦是本能大腦和思維大腦的橋樑。人人都想隨時採用思維大腦做理性決策,可是前提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安全,其次驅動力,最後是情感滿足,才能到達思維大腦。

瞭解三腦一體,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情感大腦佔據主導地位,青少年是無法思考的。我們千萬不要成為刺激情感大腦的那個人,對於學習來說適得其反。

激勵而不是威脅,威脅學習短期回報是見效的,但會造成長期傷害。內部驅動力始終是啟動學習的最好方式。如何幫助找到青少年的內部驅動力,才是整個青春期父母工作的重點。

02、青春期的世界中心與成人不同

孩子在社會關係焦點會發生變化:嬰兒期,最關鍵的社會關係是主要照料者,少兒階段,社會關係發展重點是玩伴,在青春期,青少年被驅動著與同伴融合,在自己小組中找到位置確定歸屬感。

而這個階段的社會融合是一個非常敏感時期,如同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期和學習走路的時期一樣重要!

同伴關係會導致壓力同時也能夠收到獎勵。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優先考慮友誼和團體,而學習或者練習都排在後面,所以他們並非不在乎學習,沒有理智,而是在青春期特殊人生階段的優先事項。

所以,當你的青春期孩子滔滔不絕的在說學校的瑣事、某位同學的缺點、某件冷笑話,請認真的傾聽,並不要用“你管人家幹嘛?做好你自己就行了”這樣冷冰冰的語言去澆滅他的談話熱情。

首要轉變觀念的就是父母,不要以為還是小朋友階段,同伴關係不好只是讓人傷心落淚的小事,對青春期少年來說,同伴關係是相當重要的事情,描述中蘊藏著他的苦惱、關注點,並能接受目前這些事情是他目前的優先事項,比任何事情都緊急,你就會用心在聽了。

那是不是也能夠理解初高中的孩子,為何週末捧著手機無法撒手,他們沉迷的不是手機,而是透過手機連線的朋友、同學、班級、網友、社會。

03、良性的學習迴圈

固定性思維,容易讓一個人脫離良性學習迴圈,這也是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對成績下滑經常處於萎靡不振,經常偏科嚴重,無法彌補弱項的原因所在。

學習不僅包括學校和學術上的學習,也包含生活能力及禮節等等。

1、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可以為很多苦惱掃平道路,例如: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把這件事視為“一次性事件”,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導致的這種情況,原因可能是說錯話,或者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個誤會或巧合。

但固定性思維模式,就會認為遭到排斥的壓力,痛苦不堪,想到了人格問題或者報復等極端行為。

我們之前說了,社會團體關係是青春期少年優先事項,只有幫助他們梳理好在同伴中的關係,大腦首先感覺到安全和愉悅,才能開始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如果忽視這一層,只抓成績,這就是和青春期孩子的隔閡之一。

2、獎勵機制

家有高中孩子,恐怕已經熟悉養育中外部獎勵策略了。無論是小時候做家務給一元錢忙,到小學考試一百分給10元錢,還是初中模擬考試年級前二十名,獎勵遊戲裝備等等,各種形式的外部獎勵,家長可謂絞盡腦汁,鬥智鬥勇。

上了高中摸底考試的成績,家長們坐不住,了經常不斷增加下注金額,確保孩子能激進一些。。

當我們瞭解到青春期孩子,社會群體是優先事項時,如果你設立的任務和獎勵,與社交行為構成直接關係,將會大大的刺激他們的動力。

這裡要特意強調一點,如何防止青少年面臨的環境風險?

首先,可以透過自己的大腦來降低風險,如酗酒、抽菸、男女親密關係等等知識要灌輸給他們,降低行為風險。

其次,讓成年人在場,例如協議去開放性場所或者家裡確保有成年人在,在房子裡不是在同一房間即可,來降低風險。

3、學習是一種情感體驗

學校的教育課程都是預先設定好的,自主選擇的餘地很小。他們接受的程度不一樣,所以會有不同孩子的成績差異,從能力上來說區別不大,差異主要取決於動力。

青春期青少年處於情感豐富的時期,容易愛上某種事物、某種思想和某個人,他們經常有新的動機和動力,而他們也在努力學習如何駕馭這些。

這個時期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幫助。例如當他們很生氣或者沮喪時,就會有新的動力——讓事情變得更好的願望。這個時期,如果作為家長首先氣憤、埋怨或者發狂,那麼你的孩子正在學習這種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開頭我的朋友和女兒每週都會大吵,兩個人不相上下。

假如你瞭解他們正在學習體驗情緒反應,你管理的方式特別舒緩而且有點用,他們會記住這種方式的。

同理可證,當他遇到學業上的難題無法攻克,或者時間管理不得當,那麼你首先就要示範好的範例,即便當時他們看起來無所謂,不關注。

所以我真心建議陪讀的家長改變陪讀方式,不是辭掉工作,在學校旁邊租個房子,一天做四頓飯營養搭配,然後盯著他們的複習課業到達什麼程度。

陪讀,應該你手裡也有同等重要的事業或者事情去做,對你而言非常重要,需要時間和精力去功課。在他回到家,你們一起伏案而讀,共用一個時間段,分別做自己的功課。這樣,你們即便在兩個房間,所有情緒都可以共情,也很容易交流體驗某種情感,遇到困難時的焦躁和解惑後的成就感。

寫在最後:

在《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這本書中,非常贊同作者的一個比喻,他說:

好的青春期孩子父母就像一位出色的駕駛教練或副駕駛,與年輕的學習者並肩而坐,鼓勵他們,使他們保持冷靜。知道車輛偶爾會熄火,有時需要提前告訴他們前方的路況,但真正緊急的情感才接管方向盤,或者踩下急剎車。

與青春期家長共勉!

作者介紹:榮榮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婆經常和網友聊天,老婆:我壓根沒打算和你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