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娶不嫁,兩家拼拼的新婚姻狀態的誕生和興起,在國內傳統父系社會的認知中還是非常標新立異的。而這種新形勢的背後,是當代年輕人對現實和傳統的妥協。
01.“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封建思維完全絕跡了嗎?
自1912年2月12日清遜帝溥儀釋出退位詔書至今,中國經歷了太長的封建社會,雖然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進行了空前絕後的封建意識清除活動,但與封建思想相比,現代文明在國內還是太弱小。
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不論是在一線大城市,還是不入流的小城鎮,人生軌跡大抵如此:上學——工作——結婚——生娃——退休,唯一有區別的是何時成家和房貸的多少。
儘管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議論必須生男孩了,但必須成家的呼聲從未減弱。當代年輕人的一生是如此的急急匆匆,讀高中時急著考大學,念大學時急著考研究生,讀研時急著找工作,工作了急著買房結婚。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逐漸變成了不孝有三,拒婚為大!
02.社會在發展,但基本認知卻止步不前
辛辛苦苦三十年,成婚回到解放前——全家人辛辛苦苦攢了十幾年的存款,在兒子結婚時瞬間清零,甚至還會出現大量負債。這是全國的普遍現象。我們在倡導新婚姻觀念的同時,卻從未改變過原有的基本認知。
有車有房,才有丈母孃。古人講究的成家立業,自立門戶在現代尤甚,不少鴛鴦不是被丈母孃拆散的,而是被房價拆散的。更遑論五金、彩禮等,只有一山更比一山高,從未聽得誰家可以缺了哪樣。
其實,結婚成家,就是兩個原生家庭派生出了一個新家庭,男孩不在屬於爹孃,女孩不在屬於爹媽。互換婚戒之後,生活的主題就由原來的遵守規矩變成了重新制定規矩,彼此信守落實了。
03.孩子越生越少了,離婚證越領越多了
曾經讀過這麼一個故事,女孩問奶奶,為什麼以前的人結婚以後離婚的那麼少,奶奶是這樣子回答的,以前窮啊,什麼恭喜壞了都想著修,現在條件好了,什麼東西壞了都想著換!
醍醐灌頂,當頭棒喝!可不就是這樣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在結婚之初,男女雙方的動機和認知就存在問題,等有了孩子之後,問題還沒有磨合清楚,反而有爆發出新的問題。當最終問題無法調和時,只能選擇分道揚鑣,勞燕分飛。結果造成傷害的是誰呢?孩子!
新的的問題折射新的變化,只願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帶動精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