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找到讓我滿意的思維的定義,就自己總結一下吧。我記得有個觀點是這樣的,思維,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沒有語言這個前提就不可能產生思維。我倒是認為,沒有語言也會有思維,可能會比較混亂,不好表達,但是還是會有,這就涉及到一個命題,不能交流的思維,算不算思維呢?我覺得是算的,雖然可能不被理解。我更傾向於,沒有適當的腦,就沒有思維這個觀點。我就認為了,思維是腦的活動,至於這個活動是啥,可能是一個想法,可能是一幅畫面,有可能是語言(文字)可以描述的,也可能是以現有的表達方式不能描述的,但我還是那個觀點,即使不能被描述,它也是思維。總結一下,應該是你在頭腦中的映像,就是思維,它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投射,也是對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一種概括,有些可以用語言或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 也有些可以用圖畫或音樂的方式表達出來,當然,也有很多以現有的呈現方式表達不出來。
知道了思維是現實世界的投射和概括,那產生的思維是不是都來自現實世界呢?我理解是的,但它仍然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來源於自身的感受;另一種是來源於其他個體的思維表達。換個說法就是,一種是來自於自己的經驗,一種是來自與其他人的經驗。自己的經驗很好理解,親身經歷的事情,其他人的經驗,來源就比較豐富,比如直接教授的,透過書籍等記錄方式記錄的非當前環境下的知識等等。
先說自己的經驗唄。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理解這個行萬里路,就是要增加自身經驗。先不說行萬里路的驗證功能了,只說它長見識的一方面。這些經驗,都來自於親身感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身感受,是一種身體感覺,是身體與外界交流的結果,這種感覺流動在身體與外界之中,可能會有兩種走向,第一是走向思維,把這種感覺用語言和文字描述出來,定義出來,是其可以與人交流,讓這種感覺有了被別人理解的可能。我們見過的許多古詩,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例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詩句很準確的描述了當時的情景,也描述了作者當時的心情。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如果僅僅是根據字面去理解,會有一種被困在詩句中的感覺,如果自己能把詩句的畫面呈現在頭腦中,在加上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那種感覺就是超越詩句,變成一種自己的東西。第二是穿過身體,把記憶留在無意識中,只有當再次出現相似的環境時,才有類似的情感出現,也就是所謂的觸景生情,睹物思人之類的感覺。這種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感情或者情緒,是自己身體對於周邊環境或者說周邊關係(因為包括人)的真實反應,也許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與所謂的真實感受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理智(思維)告訴我們這樣做不對,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進行判斷,進而行動,但是我建議留神一下自己的感受,這個感受可能才是真實的自我。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分為本我,超我和自我。我們真實表現出來的狀態是自我,是本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本能行動)和超我(完全按照社會規範的期待行動)的平衡點,根據自己周圍環境不同,自我會在本我和超我之後不斷地擺動。真實的自我也許不被社會規範所容忍,但是自己要接納自己。
親身體驗,雖說感受是真實的,但是這個感受只是自己對於當前環境的感受。這個感受是很有侷限性的,一般情況下儘量不要往其他人身上延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媽覺得你冷,讓你穿秋褲。這就印證了那句話,誰冷誰知道,但是你覺得冷和別人覺得冷是不一樣的,這個感覺也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知識來決定。自我的體驗總結,延伸到別人身上,就可能給別人帶來困擾了。如果孩子的家長使用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會對孩子的獨立思想和行動自由造成負面影響,讓孩子忽視自己的感覺或者活在一種跟自己感覺不一致的生活中,這種壓抑可能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許會產生自卑感。如果這種自我體驗延伸到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身上,如果對方是有迴避型人格的,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延伸影響的人,可能會比較順利,因為雙方都處在相對熟悉的位置,如果對方是對思想獨立和行動自由有強烈熱情的人,那麼就可能遇到較為激烈的反抗,因為有足夠的實力就不用為了擔心後果而委屈自己了。這種感受的表達,儘量不用延伸,只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經驗就好,不能強迫別人去接受,這也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再說說來自他人的經驗。他人經驗能想到的無非是兩類,一種是現在的,一種是歷史的(有沒有未來的,我就不確定了)。現在的經驗,基本可以透過互相交流來獲取。還有一種是歷史的經驗,這種只能透過書來獲取。這種書籍所包含的內容,有些是不可能透過親身經歷體會到的,因為,你能親身體驗的,只能是現在還存在的(隨著科技的發展,VR技術可能會讓自己沉浸到歷史中的需求得到滿足),而書中(書,作為兩千年左右的唯一傳播介質,記載的經驗應該很多,最近二十年的知識爆炸,其實更準確的說是資訊暴漲吧,並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是知識)記錄的內容可能會讓你來回穿梭與這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中,瞭解各個時間段(有記載)的人物,事件,景觀等等。除了知識沉澱的數量,這種特殊的知識也是書中更特別的記錄。
因為思維的來源可能是親身經驗,也可能是他人經驗,這就讓我想到思維到底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那種親身經驗的感受,經過自己的概括總結,形成的思維,就完完全全是自己的嗎?我只能說,感受是你自身親身感覺到的,是你自己的,而你用來總結概括的思維方式,可能是別人教授給你的,或者是你根據你周圍的環境或者社會傳統自己形成的一種思路,這個是你自己的,但是很難說它不受別人影響,一但是受到別人影響, 又很難說思維是你自己的了。昨天看了《建黨偉業》,裡面有個橋段,陳獨秀,李大釗在北大與辜鴻銘先生的一場辯論中提到,學日本也好,歐美也好,俄國也好,只要是能適合我們國家就好。很有點不管黑貓白貓的感覺。辜鴻銘先生大致說來這麼一段話,制度都是各國多年文化的沉澱。這才是我們自己的,但是這個自己的到底是否適合自己呢?遇不到具體的問題,就在這裡悶頭想答案,是否真有意義呢?
思維的交流,一般是透過語言,文字,或者是將遇到的具體畫面轉化成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和文字,最終是要處理成符號化,可被自己的思維理解的訊號。文字的交流最大的優勢是便於傳播。而身體的感受,除了描繪成文字進行傳播後,其他方式的傳播可以透過表情,語氣,情緒等,但這也需要接受者的感受能力達到相應的水平。順便說一句,有人對溝通方式進行過評級,最好的溝通是面對面(影片),其次是電話(語音),再次是文字(郵件或微信等),因為語氣,表情往往蘊藏了太過豐富的資訊,也許只有30%的資訊靠文字溝通,另外的70%都要靠語氣,表情等非文字性的內容來溝通。即使我們使用語言面對面溝通,那麼當你全神貫注的關注對方的時候,你會和對方發成一個共情的狀體,你會感受到她他的感受,就好像自己和他融為一體,會體會到除了語言之後更深層次的感受,如果你不提醒對話者,那可能是他自己也未必能夠意識到的深層次的表達內容了。比如,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人描述一件很傷心的事情時候,但是聆聽者在聽的時候,卻感到一種莫名的開心。後來與講述者溝通的時候,他也承認他心底裡是一種很開心的狀態。
思維可以交流,這就是思維連線的方式吧,如果要靠思維去控制別人,看上去是一件很科幻的事情,但是歷史中有很多具體案例卻非常明顯的展現了這種現象——人的思維被控制了。也就是說,那時候思維不是你自己的了。尤其是以ZJ最能體現這點。ZJ是什麼?按照百科的解釋,ZJ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看,從根本上來說,ZJ是一種文化現象,當然不能說所有的文化現象都是ZJ,但是其他非ZJ的文化現象也可以用某個特定的此來代替吧,這並不是什麼本質的問題。更大膽一點的自問,很多被歷史經驗證明了的優秀傳統,作為我的人生準則,行為指導,作為我思維中堅不可摧的信仰,真的是我自己的嗎?是的,有一部分是的,哪部分呢?就是被我的親身經歷所檢驗過,並被證明在當時條件下是可行的,這種經驗總結概括成的思維,才是我自己的。有一句話,其實已經被很多人所認可的,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今天的話題來講,可以調整為身體體驗是檢驗思維的唯一標準。思維是身體體驗的概括和總結,這個用窮舉法就可以做到驗證,因為即使僅有一個身體體驗不符合自己的思維,那也可以對它(思維)進行反思和修正了。身體連線是什麼?我目前能夠理解的就是上面說的共情,途徑就是全神貫注,體會對方的情緒,表情,感情,達到感情上的合二為一,這就是我理解的身體連線。
咱們再聊聊讀心術是什麼?有人說相由心生,透過面相可以瞭解到一個人的過去和將來。我本來是不信這個的,但是隨著知識的更新,我越來越覺得這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有時候感覺,一個人的經歷就像是一張紙貼在他臉上這麼明顯,以前覺得神秘,只是自己內心早就判定(或者被別人判定)成了迷信,從而不在相信了。隨著掌握的知識和技巧不斷更新,可以透過別人的表情,動作,情緒等等體會到這個人的性格,以及對應的經歷。有句話叫做性格決定命運,其實主要是選擇決定命運,而性格決定了你每個時間段的選擇或者際遇。當知識和技巧足夠豐富,應該可以藉此推斷出你的過去和未來。既然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性格改變之後,那命運是否也會跟著改變呢?有句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不確定能不能改變性格,我可以說一說改變性格的步驟,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步驟。首先就是,要想改變性格,就要覺知自己的性格。要意識到自己,站在自己之外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子。感覺這並不是站在自己的對面,就是像鏡子那樣,而是站在自己旁邊,用一個第三方的視角來看,這樣也許更為客觀,這只是我的感覺,並不是思考的結果,也許可以作為參考。覺知自己之後,用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去體會自己的性格所產生的行為,如果沒有不舒適的感覺,那說明這個性格就是真實的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