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嗎,頻繁地和另一個人保持高密度的聯絡,不管是否處於曖昧狀態,都會讓人產生“親密”的錯覺。
幾個月前,我剛失戀,在一個活動上認識一個男生。從留下聯絡方式那天起,他就頻繁出現在我的對話列表裡。
我相信任何一個人處在這種狀態下都會覺得兩個人是合拍的,是天生一對,我當時也確實是這麼想的。
我習慣了他的說話方式,習慣了他的作息,習慣了在我十一點半說完晚安之後他還會再回我一個表情。我開始期待以後,期待他跟我表白,期待他有跟我一樣的情愫。
我懵了,以前一個外賣都會跟我分享的人,現在換了工作,我卻完全不知情?
不痛不癢的冷淡,讓我甚至不知道怎麼去定義這一段。時間過去了很久,我耳機裡還是會放他喜歡的樂隊的歌,還在追著他推薦給我的美劇,晚上十一點半還是會習慣性地看一眼手機,只是再也沒有收到他的晚安。
真的不怪我,聊天太容易給人親密的錯覺了。
總覺得什麼都能聊出來,總覺得聊天就是交心,在一無所有的年紀也很容易覺得戀愛不過是“每天都可以聊天”,但頻繁聊天其實真的不代表什麼,我後來才懂。
人類的關係就是這麼脆弱,就算曖昧的話題都說盡,就算用寵溺的語氣說過“今天要記得想我”,可一旦轉頭兩天不講話,也能直接就這麼斷了聯絡。
那種曾經浪漫過頭的“親密”,最後的收場也不過是一場什麼都抓不住的crush。
再一次經過時,它被別人買走,你也只能在心裡悄悄生氣。
我一個朋友是我很佩服的那種女生,她處理感情問題斬釘截鐵,從不拖泥帶水。她說,如果沒有確定關係的意思,一律按照“互相養魚”處理。
之前她在熟人網上跟一個男生來電,之後每天都會聊天,有一天她試探性地想確認關係,對方巧妙地岔開了話題。
她也沒有鬧得很難看,在對方分享段子過來的時候還是能回覆一串笑聲,在對方準備煽情的時候自己先話鋒一轉避開,在心裡,她知道這不是對的親密關係,所以她早早樹起防備,免得後來傷心。
與我總是黏黏糊糊的性格不同,她不會讓自己陷進糾結與自我折磨的環境和關係裡。需要不停試探和揣測的關係註定是長久不了的。
就算頻繁找你聊天也未必代表什麼,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新鮮感出現的時候,總覺得彼此有著說不盡的默契,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曖昧上頭的那幾秒像極了愛情」。
只是「像極了」,實質上根本不同。
我知道,人在孤獨的時候,真的很依賴這種親密感,忙完一天事情下班有人發訊息關心你,怎麼著都會心裡一軟。
但你要剖析自己,其實你需要的也不一定就是這個人,而是這種“親密感”。也許換一個人來講,你也一樣,心裡會有異樣的感覺,你可能也依舊會為這樣的關係傷腦筋,在等待中飽嘗痛苦。
真正高質量的迴應不是聊天,是真實的陪伴,是周到的考慮和明顯的優先順序。這些都有了,才能拿“愛”出來說一說。
有意思的事情那麼多,為什麼非要把安全感都寄託在這稍縱即逝的偽浪漫裡呢?用這種方式填補寂寞,在當下空虛感也許會有所消減,可下頭之後是不會感覺到快樂的。
反正這些虛幻的想象,一個接一個地總會破滅得乾乾淨淨。在你遇到篤定無疑的愛的那天,兩相對比,你就什麼都懂了。